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7045 浏览:7199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本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 许渊冲 中国古典诗歌 翻译理论
  

1.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不论何种翻译策略,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

  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Pound, 1913: 707) 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在当代中国古诗翻译领域,许渊冲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从而实现“三之”(知之、好之、乐之)。他主张译文应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音韵、形式及其内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完全对等,而是应当竭尽所能用最恰当的词再现原诗的“美”,保留原诗的艺术效果,以弥补因语言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缺失。
  虽然二者的翻译理念和策略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古诗翻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将结合具体翻译文本来分析他们的翻译理念,以找出可以借鉴的诗歌翻译技巧。
  

3.译文分析

  下面以庞德和许渊冲《送友人》一诗为例,浅析二者的翻译理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庞德译文:
  Taking Le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Pound, 1915: 28)
  许渊冲译文:
  Farewell to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I’ll part from you.
  You w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
  (许渊冲, 2011: 58)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八句四十字,每行五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了高朗阔远、诗情画意的意境。
  庞德创造性地将此诗译为一首无韵体诗,全译诗共九句。他使用英语中最常见的单词,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意境:“blue mountains”, “white river”, “dead grass”,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old acquaintances” 及 “horses”,这既易与英语读者产生共鸣,又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原诗的意境。译诗第2、3行中的 “them”和 “must”,体现了庞德尽量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这一翻译理念。第5、6行中,庞德模仿原诗的语法结构,不使用动词,而是用介词 “like” 代替,揭示了原诗中“浮云”和“游子意”以及“落日”和“故人”之间的暗喻关系,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叶维廉曾经评价这两句译诗:译者将原诗中两个并置的相对具体的意象巧妙地转换成抽象的意象,而又不失原诗的诗情画意。(Yip, 22) 值得一提的是,庞德刻意将“浮云”译为 “a floating wide cloud” 而非 “floating cloud”,强调 “a” 和“wide”,体现了诗人孤独无所依靠的人生。然而,由于文化及语言差异,译诗中不可避开地出现了一些理解错误,如他将“孤蓬”误译为 “dead grass”,这些可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注重译诗的“美”。译诗中的奇数行和偶数行都分别押韵。他刻意将“北郭”译为“the northern sky”以便与“goodbye”押韵,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翻译理念。译诗的第5、6行对仗工整。然而,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译文忽略了一个及其的表达诗人落寞之情的意象—落日,这的确令人遗憾。最后一行中,许渊冲选择“adieu”这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古英语,即使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又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实现了其 “三美”的翻译理念。
  

4.结语

  上述分析,发现,庞德主要自由诗体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传播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许渊冲的翻译则更多地保留了古诗的韵律,但由于过多强调译诗的“三美”,造成了一些意像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没有确切的标准,本文的研究也不是为了挑选出其中的好坏,而是希望能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以此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的补充和扩展,并借此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Pound, Ezra.“How I Began”.T.P.’s Weekly.

6 June 1913: 707.

  [2] trans. Cathay: Translations by Ezra Pound. 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 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 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 London: Elkin Mathews, 1915.
  [3]许渊冲.300 Tang Poems.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4]Yip,William.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9.
  作者简介:姚燕,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