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唐诗翻译的“三美论”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3549 浏览:58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06
摘 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唐诗翻译
  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创性理论。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理论上创立了“三美”说,即意美、音美、形美,并主张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三美”学说对诗歌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意美

  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于诗歌的“意美”,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 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 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他对杜甫名诗《春夜喜雨》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定居时写的,当时他亲自下地耕作,与农民交流,因此深感春雨的可贵。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所以当春雨飘然而至时,诗人惊喜万分,写下了这首诗,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并抒发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前两句的翻译中,许先生保留了中文“拟人”的修辞手法,“know”,“steal”等动词的运用,充分地表达了春雨的活泼动人,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同时也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惊喜、愉悦的心情,体现了原诗的感彩。尤其是对“潜”字的翻译,模拟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歌的后两句,视角又转移到诗人身上。静观细密飘洒的绵绵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成都的满城春色。“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了几个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但是在翻译的时候,许先生并没有具体描写“小径”、“云朵”、“江河”、“渔船”“、烛火”等意象,而是聊聊几笔,勾勒出一副淡淡的水墨山水画,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反而显得意境更加优雅飘逸。
  

二、音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很讲求押韵和句数。唐诗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灿烂的成就之一,它有及其严格的平仄、韵律以及句数要求。许先生在翻译中除了要传达诗歌的意境美之外,还力求使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和句数,使译文也拥有原文严谨的结构和华丽的美感。同时,他对唐诗中一些中国文化特有的拟声词的翻译也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春晓》是诗人早晨刚刚醒来时,对春天展开的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经大亮还不知道,直到被鸟儿的欢鸣唤醒。一句“处处闻啼鸟”向人们展示了充满活力的春天,也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诗的第三、四句表示诗人在夜晚曾听到一阵风雨声,虽然是春天的轻风细雨,但是它毕竟摇落了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淡淡惆怅。就韵律而言,许先生运用英语语言的两种韵律之一———尾韵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韵律规则,全诗以“ao”韵为主,分别是“晓”“、鸟”和“少”,分布在第一、二和四句,即“aaba”。许渊冲在翻译时单词尾韵押韵的方式,即“lying”和“crying”押韵,“showers”和“flowers”押韵,使全诗保持“aabb”的韵律规则,从而创造性地再现原诗“aaba”的韵律。而丁序周和翁显良的译本则没有体现原文本的韵律。就音感而言,原诗有着很强的听觉上的美感,明显的有“鸟啼声”和“风雨声”,隐性的有“花瓣飘落的声音”,让人沉醉在春天迷人的香气之中,这时诗人虽然因为看到花瓣飘零而有丝丝的怅然,但是他的内心还是以欢快的情绪为主。对这种微妙情绪的把握是非常难的,而许先生的译本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理由,他并没有直接透露诗人的情绪,而是描写了早晨的景色,向读者铺开了一个画面,留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而丁序周和翁显良的译本则直接使用了“broken”和“poor”等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但是感彩太过强烈,并不符合原文本的风格,从而会影响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三、形美

  在展现“形美”方面,许先生也独具匠心,诗行长短,诗句的对仗,词句的,在他的翻译中均有所体现。从王维《鸟鸣涧》的翻译中便可见其一斑。《鸟鸣涧》是大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是王唯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绝俗的画面。从许渊冲和温显良先生的译本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两位译者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许先生保留了原诗句的结构,整篇诗歌一共四句,同时,他还尽量保持韵律上的工整,如“unenjoyed”和“void”“,sing”和“spring”,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笔者认为这样的改写虽然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但是却破坏了唐诗的结构美,而许先生则把唐诗的形美和意美完美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结语

  来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诗歌翻译,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而他翻译的唐诗当之无愧地为精品中的精品,尽管在个别地方还值得商榷。他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使译作充分展现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刘必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基金: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红楼梦》英译本诗歌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