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英语变体对中国方言的影响和启迪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0741 浏览:13616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摘 要:文章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分析了英语变体对中国方言的影响,为了符合生态语言学的平衡发展,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护中国方言这一结论,即维护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从而使语言更好地怎么写作于人类社会。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英语变体;生态环境;中国方言
  作者简介:梁双新(1989-),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1、生态语言学的概念和发展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研究在生态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并讨论语言生态观对人类言语的影响。
  丹麦学者Jorgen Chr. Bang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派提出了辩证生态语言学。他们认为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任何语言学上的描述和规范也是对语言和对话环境含义的描述和规范。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家E.Haugen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1990年,Halliday 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理由,从一个新的角度作了主题发言。他提出增长主义和等级主义存在于许多语言的语法中,资源的无限性和人类的特殊地位是语言系统结构中内在就有的(王晋军 2007)。社会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在生态和环境理由上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语言与生态理由的研究。
  

2、语言变体的生态学解读

  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生物物种的演变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一样,语言及其变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生态学规律:语言间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使弱势语言走向衰落与消亡,同时也推动了现存语言“生态特性”的多样化(刘国兵 2009)。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联系紧密,并相互作用于生态环境之中。语言环境可分为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前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宿主环境,后者指任何特点的语言单位与其他单位的关系环境。从四大文明的产生来看,人类的产生多出现于平原地区,以及森林和植被茂密地区,适宜的环境有利用人类的存活和发展,同时也为语言变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自然环境的演变,新物种的出现,也为语言变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两种多种不同文化长期相互影响,语言使用者为了交际的,双方都会有意识的学习对方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语言变体也会产生。特别是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紧密,为语言变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英语变体的形成和发展

  从英国的历史来看,古罗马入侵英国,并没有对英语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英语真正起源于欧洲西部,属于印欧系中日耳曼下的西日耳曼语支。公元5世纪中叶以前,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入侵了不列颠。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与土著部落凯尔特语逐渐融合,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语。公元9世纪末,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以及丹麦和挪威的维京人,入侵了不列颠。他们的语言又和盎格鲁·撒克逊语交汇在一起,形成了古英语。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使英语语言又发生了一场革命。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现有的词汇不足于表达人们的思想,因此这一时期英国的翻译家、批评家、神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便引用了拉丁词语和希腊词语,补充和发展了英语。在英国历史上,16世纪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英语变体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语言是殖民者推行政治思想文化统治的一个手段和渠道,英国殖民者为了进行殖民统治,使用英语作为统治工具,在此过程中,英语与当地的土著语发生接触和融合,产生了各种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和南非英语等。18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英语语言发展,客观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语言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英语语言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英语新词不断产生出来。纵观英国历史,可以看出,英语与土著语言的接触和融合,英语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融合,产生了各种英语变体。因此,英语语言的不断变化即是市场的客观又是英语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英语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
  4、从语言生态学视角看英语变体的出现对中国方言的影响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英语已逐渐发展世界的通用语言,极大地推进了英语国家的文化推广和传播,为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人文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英语语言在漫长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已出现各种变体如中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英语变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不同国家的语言及英语本身的多样性,而且充实了世界语言库的内容。然而,也不难发现,英语逐渐被推广到世界中去的同时,对土著语言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一些土著语逐渐消失,濒临灭绝。
  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与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越来越密切,英语逐渐在中国的广泛推广和普及,说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中国大约为2亿人左右。中国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着,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由于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及中国英语的推广,中国方言逐渐被刻上了浓重的乡村烙印。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英语逐渐世界上的通用交流工具,中国英语逐渐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而使用方言交流的人数越来越少,有许多青少年甚至放弃了母语的使用。如满族语、土家语、赫哲语、鄂伦春语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亡。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尔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其独特之处在于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和表达手段,文化的各种要素都能在语言中充分体现(况新华 1999)。在中国,英语语言的广泛使用,从表层看,英语输入的是一种文字。但是,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英语输入的是也是一种西方文化。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在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会打上本民族的烙印,而中国英语的出现,加速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因而以肯德基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流行,而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
  英语变体对中国方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英语变体增加了汉语言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言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正在侵蚀着中国方言的传统地位,对中国方言的长远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其存活的风险性。社会,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科技资源最丰富的载体,仍是中国人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分享经济一体化成果的便捷工具,英语的强势地位,科技交流,民族团结,地域利益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目前状况,中国需立足国情,的汉、英语言环境,以增强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为关键,推行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语言观。
  

5、启迪: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在语言生态系统中,语种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个语言生态系统的安全。动植物自然选择来保持良种,“有利的变种易于保持下来,而不利的变种易于消亡”。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矛盾,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处于有利地位的语言将会被保存下来,而处于不利地位的语言将会走向消亡。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语言消亡的速度比自然界物种消亡的速度更快。语言的同化、种族的灭绝、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的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言危机的进程。深入研究,语言资料可以揭开历史上的许多谜团,具有的考古价值和文献价值。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的消逝意味着人类一种认知模式的丧失,也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思想基因库”的缺失,人类将失去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将失去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
  因此,应该更加珍惜中国方言,积极维护和发展中国方言,维护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尊严。反对“语言帝国主义”,保护语言的生态环境,维护语言多样化,使语言更好的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精神,使语言更好地怎么写作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黄知常,舒解生. 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 南华大学学报,2004.6
  3、刘国兵.中国英语研究的生态学研究的新视角[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
  4、丁信善. 关于21世纪语言生态和语言主题的深思[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1):10 .
  5、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理由[ 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11):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