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和突破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5164 浏览:15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摘要:文化定势是跨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开的现象,它的存在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本文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定势的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力求对文化定势有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突破文化定势提出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定势;突破
  

一、文化定势的概念:

  “定势”(stereotypes),又可译为“定型”、“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被称为“文化定型”或“文化定势”。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政治评论家Walter Lippmann于1922年在他出版的《大众舆论》一书。最初是把stereotypes当做消极概念,带有贬义。国内学者贾玉新则认为stereotypes“是一种思维定势,或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从这些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定势的概念各有褒贬,但是目前的社会心理学家已越来越倾向将定势看成一个中性的概念。
  

二、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文化定势的积极作用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文化定势可以对世界进行较为的分类,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跨文化交际,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定势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定势带有感彩,它伴有固定的信念和情感,有些定势是真实的或真实的,或完全是错误的,但即使是错误的,也可能有合理的内核,因为他们从过于一般化或极端化的事实中发展而来的。譬如常说中国人好客,美国人富有、慷慨;黑人擅长音乐、舞蹈和体育运动;这些都属于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定势范畴,它们之中有的真实,有的可能荒谬,这些一般化的定见都能帮助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帮助预测他们的交际行为。
  定型有助于人们对群体的认同和增进社会凝聚力一个群体的自定型使群体成员形成对该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他定型则为该群体划分了与其他群体做出区别的界限,如当人们与其他群体交往时, 产生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 用来减少焦虑的手段之一就是拿起定型这一武器, 用以减少对异群体的陌生感。频繁地接触不同群体很可能导致频繁地运用定型这一自我保护机制。
  

2. 文化定势的消极作用

  根据Scollon﹠Scollon的观点,文化定势是一种无视群体内部存在差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无视普遍性以外还存在特殊性的思维方式。贾玉新也指出,文化定势把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应用到该群体的每个成员,而且把该群体的长处和短处都夸大了。他们似乎患上了某种眼疾,看不见千差万别的、有些有肉有个性的赵、钱、孙、李John、Tom、Jack,只看见千人一面的,说来荒谬可笑,笔者有一位朋友是广东人,就是因为在人的意识里“广州人=什么都敢吃的人”,所以他每个月都要回答数次“我不吃也不敢吃老鼠”这样的理由。文化定势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它常常与“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有密切联系,偏见和民族中心主义常常构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因素,它们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的质量;而且当偏见和民族中心主义非常强烈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
  

三、文化定势思维的突破

  因此,要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就应该不断拓宽认知视角,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关注定型之中的个体差异,突破以往认识中简单的二分法,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多元和深刻。”英国跨文化交际学家A.Halliday关于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的障碍提出了四个原则(disciplines):(1)根据你在接触中的实际感受而不是根据听到的情况对人们做出反应;(2)对于人们是什么样的这类理由要避开简单化的答案;(3)要认识到每个社会都像你自己的社会一样复杂和具有文化多样性;(4)对付和他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要学会做出多层次的解释,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另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还应避开从文化定型发展为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而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文化相对主义”,把自己置身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积极平等的对话中理解对方文化,承认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另外,在强调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充分意识到人类文化存在的共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定势的存在一方面帮助人们开启了文化大门,具有积极的认知功能;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分概括和简单化,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助长“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因此,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文化定型,既要承认定型,又要突破定势,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Holliday, A.M. Hyde & J. Kullm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s Book [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Scollon, R. & Scollon, S.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iscourse Approach [M] Oxford: Blackwell, 2000.
  [4]边永卫. 高一虹. 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文化定型的转变[J]. 北京:教学研究,2006
  [5]高一虹. 语言文化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