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小说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7105 浏览:12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摘 要: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历经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民族文化的组成。《红楼梦》小说成书于清朝康、雍、乾时期,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大家族的兴衰,因创作策略虚实结合,故各种官职名称频繁出现。霍克斯和杨宪益在其不同的英译本中对相同官职的不同译法,既体现了两位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他们在翻译中所持有的不同文学审美观念,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翻译范例,也给在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启迪。
  关键词:古代官制 官职 翻译 红楼梦
  引言:
  官吏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主要组成,也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使中华民族具有了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使中国世界上唯一一个史料翔实、信度较高的国家。《红楼梦》小说的成书时代正值清朝之“康乾盛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沉淀之后,其官制体系非常复杂,官僚机构十分庞大。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多次叙及官制及官职名称。本文以两个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或霍译本)为例,在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史的基础上,阐述两个译本在官制及官职名称翻译方面的得失,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工作的某些启迪。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

  夏商之前的氏族部落时期,首领是以禅让的形式传给继任者的。自夏启创王位世袭制到清王朝的覆灭,除朝代更迭期间武力获取的之外,各代皇位的传承均该制度。夏商周三朝,国家各级官吏都由国王或诸侯按血缘关系的近疏加以分封,其主要官吏世袭的,因此称之为“世卿世禄制”。
  秦之后,各朝代的及地方官员的选拔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

  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选拔、推荐人才给政府,再由政府任命为不同官职的制度。(李海芹, 王成磊,2008:13)此外,汉朝的皇帝和一些高级官员可直接征聘有特殊才能或名望的人为官,其中由政府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其属官的称为“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始于三国,至隋唐废止。曹魏时期,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曹丕继位后创立“九品中正制”。(杨映林,2006:53)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地方的中正官,察访士人,并将其评列为九品,按品级向吏部推荐,吏部则据其品级授予官职。
  

(三)隋唐之后的“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使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至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宋代科举制使殿试写作,并实行“糊名法(弥封)”(匿名评卷法),取士的名额也大大增加;明清时期则实行八股取士;至清宣统元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邓悝, 鲍玉香,2007:32-33)
  

二、《红楼梦》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中就声明:“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因此,其笔下的官制与官职是以历代封建官制为基础,加上作者杜撰的成份,“亦检测亦真”、虚实结合,因此译者须对古代官制的复杂体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译出,这确实给翻译者增加了难度,也是中国文化外译中的一个共性理由。
  

(一)科举制相关词汇翻译

  《红楼梦》对科举制度的描写基本沿用了明清两代的考试制度:即第一级小试,第二级乡试和复试,第包括会试和殿试。原著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节酒后明月抒怀一节,甄士隐说:...... 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
  “大比”即会试(级),会试在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所以称为春闱,或称札阁。“春闱”一词表明该考试为在京都举行的会试(级),也具体指明了考试时间是第二年的三月份。杨、霍二人对该句分别译为:
  杨译本:Luckily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is coming up next year…
  霍译本:Luckily, the next Triennial is only a few months ahead. You must go to the capital without delay.
  从字面意思看,杨译本所Metropolitan Examination是指在“大都市举行的考试”,说明了考试的地点,并在其后用next year明确译出了考试的时间,虽未表明考试的级别(性),但整体上表达了“会试”或“春闱”的基本含义。而霍译本所用的Triennial是指“三年一次的重大事件”,没有指明考试的时间、地点和级别,读者只能从上下文中推测出该“事件”是一次考试,并且从a few months ahead推算出考试的大致时间,不如杨译本简洁、明确。
  另外,在原著的第二回和第七回中都出现了“殿试”一词。殿试为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会试后的四月举行,因考试的地点在皇宫内的太和殿或保和殿,因称殿试。殿试是考试制度的最的一关,也是科举的最后一关。杨译分别为Imperial Examination和Palace Examination,而霍译本仍将殿试译为Triennial,未将二者加以区别。杨译本虽将二者作了区分,但是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而言,Metropolitan Examination和Imperial Examination的实质性区别也无从得知,因此有必要对此作简单的注释。
  再如原著第二回中:雨村......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