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主体信息运转机制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6097 浏览:70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摘 要】英文翻译界一直把英文翻译看做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这似乎赋予翻译太多的主观化色彩,忽略了翻译学作为学科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与其把翻译看做是一项语言和文化的主体转换活动,不如将它视为客观的信息流动过程,即源语中所含各种语言、文化信息流向目的语的动态过程。这里从市场运转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信息的流动性,并认为没有信息流动性就没有翻译,因为翻译本身即是一种信息运转机制。
  【关键词】英文翻译 翻译信息 运转机制 流动性
  

一、引言

  目前,翻译界都把翻译看做是一种主体活动,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然而,不久人们发现纯粹的语言符号转换不仅在理论上无法解释许许多多的超语言现象,而且在实践中也根本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达到翻译的目的。于是,人们转向文化,在翻译中将两种语言各自深远的文化背景考虑进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转换活动。本文从市场运转的角度阐述了翻译信息的流动性,认为与其把翻译看做是一项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不如将它视为信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性是翻译的关键之所在,没有信息的流动就没有翻译。只有详尽地考察信息的流动性,理清翻译中信息流动性的强度,才能真正认识并把握翻译的实质,健全翻译运转机制。
  

二、翻译主体信息的流动性探讨

  流动性是目前金融经济学最和最热门的名词之一,但是其定义却众说纷纭。列唯斯认为流动性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项内容:(1)可交易性。可交易性是指证券资产变现的速度和便捷程度。变现速度越快,可交易性越强,实现的价值越大,流动性也越强。(2)可逆性。可逆性是指证券市场与实际实现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小,可逆性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强。(3)可细分性。交易可细分性是指证券资产可交易的最小单位,包括和数量两个方面。按照可细分性的定义,最小交易单位越小,流动性越高。(4)可预测性。可预测性是指人们对证券未来的预测与实际的差异,如果差异过大,表明流动性较差,差异较小,则流动性较高。流动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多维概念,信息流动性也是语际翻译中的核心概念。它对翻译来说具有至关的作用和,如果信息不能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流动,说,目的语无法接受或表达源语中所含信息,翻译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理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上来说,信息流动性构成了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保证了翻译的正常运转。
  

1. 可交易性

  翻译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信息能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流动,流动的畅通程度决定着翻译实现的程度。语言间翻译实现的速度越快,表明其中可交易的信息流动量越大,流动性越强。反之,翻译实现的速度越慢,语言间可交易的信息流动量越小,流动性越弱,这已为千百年来的翻译实践和机器翻译所证明。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区域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过程中的产物。虽然人类因其居住区域的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语言,但他们的存活环境、身体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使得语言都具有可理解性,正因为这一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语言形式如语音、语法千差万别的情况下,才可相交流。
  

2. 可逆性

  源语与目的语就像证券市场与实际实现一样可逆性。可把语言间的可逆性程度分为四级。第一,若信息流动受阻,可逆性最小,则为不可译;第二,若信息只能少量流动,可逆性小,则为有限度翻译须辅以解释和注释;第三,若信息流动量较大但不够充分,可逆性大,则可意译;第四,若信息流动充分顺畅;可逆性最大,实现翻译目的就比较容易,可进行对等翻译或等值翻译。从不可译到等值翻译其实就是信息流动畅通程度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对翻译的要求。不可译和等值翻译是信息流动的两个极端所表现出的结果。知道信息流动畅通程度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化、、意境、风格等等。有的因素是可控的,但有的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倘若信息无法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流动而造成不可译,并非完全是译者之过,而是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性。这既有语言学根源,也有文化学根源。譬如,当语言文字本身( 语音、字形、词、句等)叙述的对象时,信息就很难在不同语言间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其翻译出来。
  

3. 可细分性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可细分性。可翻译单位越小,翻译的精确度越高,表明信息流动性越高。知道,人们在利用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展示该语言的形式特点,以便产生某种修辞或美学效果。然而,翻译就是从一种语言形式改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因此,原有的语言特征是译到目的语中去的。这种语言形式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其次是语音特征的不可译性,如押韵、对仗、谐音等。这一点在英汉互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经过实践可以结论,可翻译单位越小,信息流动性越高,等值可译性越大。
  

4. 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是指人们对证券未来的预测与实际的差异,如果差异过大,表明流动性较差,差异较小,则流动性较高。翻译中的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差异也存在可预测性。人类相互交往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人类所拥有的互通空间将不断扩大,不可翻译单位将不断缩小,语言间的信息流动性将越来越强,翻译等值度将越来越高,翻译本身将会不断地超越。过去许多认为不可翻译的,现在变得可译即是有力证明。现在许多认为不可翻译的,将来必定会变得可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当然,也承认,有些源语信息是永远无法翻译的,如文字特征、某些语法特征(如不定式、动名、分词等),可以称之为绝对不可译性。
  

三、结语

  信息流动性是翻译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变化反映着翻译中各要素的变化;它像一根主线把翻译的各环节和要素串连起来,并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呈现在面前。有信息的流动性语言间才会有可交易性;有信息的流动性语言间有会可逆性(即差异转换性);有信息的流动性翻译才会有可细分性;有信息的流动性翻译才会有可预测性。只有把握好信息的流动性及其变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许钧. 翻译价值简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杨剑. 论翻译信息的流动性[N].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3]蔡毅,段京华. 苏联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