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6221 浏览:19399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20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并推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逐渐加强。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英美文学课程;课程设置
  1673-2596(2013)04-0262-02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他要求全面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教学观念,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门主要课程的“英美文学”课也面对着改革的契机。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英美文学课改革的思路。
  

一、现阶段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存在的理由

  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要求:“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策略。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推动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性不容置疑。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大多“英美文学史+选读”的课程模式,以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这一课程设置在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日益显露出其弊端。其一,文学史教材中的文学知识点数量多且杂,不易掌握;文学选读课程忽视了学生阅读古典作品能力不足的现实,反而多半以古典作品开始。学生学力不足,很难形成学习文学的热情。其二,现阶段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英美文学的分支也越来越细,而目前高校大多只是侧重讲授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一些相对新的观点鲜有涉猎,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文学的盲区。再者,一般文学课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共开设3个学期,周学时为2-4。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课程课时紧,在教学内容庞杂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和策略,教师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对作品理解、分析和评价的状态,何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因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一)学生层次各异的特定现实条件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一致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那么改革整个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有必要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学生虽然学习需求很高,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省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水平层次各异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在改革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宜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现二元化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现实,英美文学课程可以设置为两个阶段,即文学基础阶段课程和高级阶段课程。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或称文学基础课,设置为必修课课型,为英语专业研究方向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这个层次上,要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课程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介绍和主要经典作品的研读上,包括英美经典作家和作品介绍及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的涉猎。学生从整体角度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作家,才能掌握这部作品或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写作特色,才能形成自已的独特见解,学生在文学课程实践中才能实现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这一阶段的课型包括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该阶段可以设置贯穿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每周4学时。有理由相信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思辨创新意识,真正达到英美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益。
  高级阶段课程,即文学提高课,这一阶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型。在基础阶段的英美文学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较高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能力胜任英美文学高级阶段课程的学习。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面向基础阶段中具有较高文学爱好和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开设更深层次的专业选修课,例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策略》等。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策略的掌握上。课程应引导学生对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适时向学生介绍批评界的一些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文学批评策略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专题形式的研讨。对文学的深层次解读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多角度解读文本或作家的能力,找出前人忽略的东西,掌握严谨的分析策略,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高级阶段课程主要设置在四年级上学期,每周2学时。高级阶段课程是在基础阶段既得的完整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基础上,对文学的更深、更宽和更全面的挖掘。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这不但与英美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也有助于推动学生在多元化现实价值观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无疑可以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推动学生主体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热情。可是传统英美课程考核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重新设置过程中,进行的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更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即将平时的课堂参与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英美文学成绩的考核方式。
  由于文学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时应增加问答题、论述题等分析性题型的比重。根据上面提到的课程设置的不同,期末试卷具体考核操作的侧也应有所不同。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试卷考核要侧重考查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主要经典作品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应为闭卷考试;高级阶段课程试卷考核应着重于对学生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和分析策略的掌握的考核上,尤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理由,比如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或对比分析,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独创性观点。
  总之,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文学作品的自主解读。只有这样,英美文学课程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和综合分析能力,推动他们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英美文学课程应与时俱进,寻求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新思路,不断更新、完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安海,孙文宽.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深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