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刮痧》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迪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6324 浏览:11267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简介:丁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摘 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主线,从影片体现出的各种矛盾场景来分析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刮痧在影片中是一种治疗疾病的策略,可以把这种疾病引申为一种文化瘀病,这种病刮痧才能使一个经脉的两端连接起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沟通起来。当然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只有交流与沟通,互相尊重与理解,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启迪。
  关键词:《刮痧》,文化冲突,文化差异,融合,汉语国际教育
  电影《刮痧》是郑晓龙导演2001年的影视作品,故事围绕许大同一家展开。影片开头极力渲染许大同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他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站在领奖台上时他说:“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新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你们中的一员,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今天,这个奖证明了,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你们,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之梦……”但是在接下来出现了影片第一次矛盾,许大同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打了朋友的儿子后,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丹尼斯,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昆兰夫妇也在场。而昆兰夫妇却用惊诧的眼光看许大同,并问他为什么无故打仗儿子。许大同说这一切只是为了给他们面子。这一系列行为并没有体现他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反而体现出他完全的中国式教育,以及他认为这是给昆兰面子的中国式想法,而作为美国人的他的上司昆兰则是深深的疑惑不解。这也为后面昆兰站出来指认许大同做了铺垫。
  之后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于是大同被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以儿童的罪名送上了法庭。之后进入电影的,各种矛盾集体迸发。
  从表面看,似乎是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中国传统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讲究天人合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经典,刮痧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病保健策略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早已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西方,医学家将人体分割成运动、神经、消化等几大系统,他们不承认中医中经络的存在,刮痧也理所当然的不能被认同,也就有了许大同在第一次听证会时耐心讲解却被当成笑话的场景。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个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许大同“dan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 mai”让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让他们去找专家人士来说明“刮痧”为何物,可大同与其妻简宁费劲全力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只好放弃解释“刮痧”。影片中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就爷爷和大多数中国观众看来,刮痧这种治疗策略在中国那么普通,似乎美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这一疗法,他们不懂应该是他们的错,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行为。刮痧事件使得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避开的碰撞和摩擦。
  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美国法律不允许的。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虽然大同爱子心切,但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无他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儿子都打动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证据。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大同最终还是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这一判决虽然缺乏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却是正确的,只是广大中国观众绝对接受不了,情感还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这一边。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他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类似打架这样的事情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尊重事实,大同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倾向,这让广大中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训诫,体罚甚至打骂。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
  美国人当然也是爱孩子的,影片中儿童福利院就是出于对丹尼斯的关心和保护才不让被他们认为有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国,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他们更是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这些法律规定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
  因为有文化差异,才造成了文化冲突,有了这些文化冲突也就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冲突只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就像影片中美国人最终懂得了刮痧的原理,理解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冷冰冰的法律外找到人性的至善一样,只要努力,总会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点。不必为不同的文化模式谁对谁错、孰优孰劣而作无益的深思,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绚丽,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又难免会存在冲突。像影片中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方更加关爱孩子,它只不过是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在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关心爱护教育孩子。《刮痧》让认识到美国是怎样维护儿童安全的,他们的国家是如何制定法律保护儿童权利的;中国人以自己的医疗经验对孩子进行刮痧治疗以减轻孩子的病痛,也是为了关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因为这一疗法不被美国法律承认,因为误解和对异质文化的隔膜使这个中国家庭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在汉语国际教育失业中会遇到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为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化习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持宽容的态度,消除民族偏见和打破文化定型,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交际双方不断熟悉对方的文化,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就会逐渐减少,交际质量也会提高。跨文化交际做好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才能顺利展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晓龙;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刮痧》[J];大众电影;2001年03期
  [2] 祁云蛟;破碎的影像——对《刮痧》的一种解读[J];电影评介;2001年05期
  [3] 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J];当代电影;2002年01期
  [4] 钱旭初,陈幼幼,邬洁颖;文化冲突与文化尴尬——《刮痧》与当下中国影视走向三人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