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5327 浏览:11156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9-15
内容摘要: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事情的观点和态度也存在差异,交往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由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便是跨文化交际中从文化冲突到融合的典型例子。本文便以该电影为例,借助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围度理论,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交往相互尊重和理解,爱与真诚。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关键词:《喜福会》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 文化认同
  

一、引言

  电影《喜福会》围绕四对母女的故事展开,电影中母亲和女儿成长的环境不同,代表着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女儿们从小在美国这样一个极度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国家长大,会与骨子里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底蕴的中国母亲发生种种冲突与误解。“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以及交际中产生的理由,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交际中产生的理由,提高交际能力”。(胡文仲,1999)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角度,该电影对研究中美之间各种文化价值观差异方面是很好的素材。本文运用跨文化对比的策略,结合霍夫斯泰德的相关理论,对电影《喜福会》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以期对该电影的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帮助清楚地看到中美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而指出,适度移情及理解和尊重是推动中美相互间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内容,包括四个内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和刚性/柔性倾向。(Hofstede,1980)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电影《喜福会》中母女间的文化冲突恰恰体现了这四个围度中中美之间权力距离、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
  (一)中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围度描述的是个人和他所在集体或组织之间的关系。(Guo-ming chen,William J,2011)价值观不同,人们在交往时就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关世杰,2009)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生而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有寻找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性,注重独立精神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而在中国、印度等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家族的利益和面子甚至比个人的幸福还要的思想,因此相对比较顺从。
  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从小就受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过着“四世同堂”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母亲们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女儿,希望她们顺从,做孝顺的孩子。而女儿们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总想寻找自由,挣脱母亲的制约,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而活。因此,母女间冲突不断。在菁美和母亲的一次争吵中,菁美由于不想屈就母亲的压力练琴就对母亲说道“我再也不弹琴了……这儿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你想让我你希望中的女儿,那是不可能的”。母亲素云喊出:“世上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存在!”同时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的冲突也是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母亲希望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带来荣誉。而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自己”,拒绝母亲的介入。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如此类的母女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便折射出了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
  

(二)中美权利距离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权利距离是一个社会成员对于各种机构和组织中存在的不平等权利分布的态度,(Guo-ming Chen, William J, 2011)即对社会等级结构的看法。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社会权利距离高低的主要标准。高权利距离文化接受不平等权利分布,认为社会等级结构的存在很自然。人们根据不同的权利关系,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家里,孩子尊敬、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对父母非常依赖。低权利距离文化力求打破权利分布的不平等,只有在合理的情况下才允许不平等权利关系的存在。因此,父母和子女间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出现不同意见极为常见。在这两种文化之间,美国倾向于低权利距离文化。中国则是高权利距离文化的代表。
  在电影《喜福会》中,由于权利距离不同导致的冲突十分明显。龚琳达有过这样的叙述:“我曾经为父母的诺言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那她就不再履行诺言了。”在她两岁时,父母为她定了娃娃亲。在旧中国,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她也并没有反抗。吴素云在女儿学钢琴的事情上大发脾气:“女儿只有两种,听大人话的和不听大人话的。只有一种女儿可以住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女儿。”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却并没有这种父母为尊的高权利距离意识。当韦弗利知道母亲经常向邻居夸耀自己,感觉实在炫耀,便像美国孩子一样要母亲龚琳达闭嘴。在她的感情和婚姻理由上,龚琳达也强烈干预,当她认定韦弗利的美国男朋友不负责任以后,就执意拆散他们,甚至用鞋子打她们。但韦佛利无法接受,她对母亲的做法非常反感,且最后还是嫁给了一个白人。另外,电影中当泰德听到母亲对露丝说的一些过分且带有侮辱性质的话时也十分愤怒,毫不犹豫地为女友反击母亲且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这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眼里简直是大逆不道的事。吴菁美也和母亲针锋相对:“你希望的那种女儿我永远也不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这儿不是中国,我不是你的奴隶”。高低权利距离文化之间的冲突在以上的例子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长大的母亲们对自己的父母言听计从,即使牺牲个人幸福也在所不惜。而在美国这种低权利距离文化耳满目染中长大的女儿们则渴望平等,能和母亲们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