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2657 浏览:15417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需求已经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教师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提出可践行以理由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人文素质
  :A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大高校的教学目前状况是:与英美文学课程相比较,英语专业学生更喜欢上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导游英语、酒店英语、法律英语、实用英语等,而不喜欢难度大、与其就业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型课程。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是:国家仅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符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的是外语与其他交叉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只是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如何改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进而从整体上推动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们努力的方向。笔者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实践,转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策略,践行了以理由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一)以理由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策略内化为成功素质,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英美原著小说,诵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戏剧模拟和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理由意识,适时提问并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截取文学作品中一些与作品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关联的段落提一到两个理由让学生进行深思。教师可设计与人物塑造、情景描写、主题思想相关的理由,也可是与语言艺术和作品风格相关的理由。设计的理由要明确、具体、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和催发学生深思;理由也要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教学的难点和以及创新点为原则进行设计,具有的难度阶梯;理由也具有灵活性。必要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专题讨论辩论,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找到理由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理由本身有一个更明确、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比如在讲解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少年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时,教师先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理论等资料以PPT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介绍该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加以评论,以图示的形式把奥地利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定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抽象的定义。在联系作品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理由让学生深思讨论:作品如何呈现了布朗的本我?如何梦的形式体现自我压抑?愿望又是怎样在梦境中展现和释放?这部短篇小说和作者的代表作《红字》有何共同点?是否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红字》?讨论的展开,学生逐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还指出的是,理由是除了必要的课前理由导入,课堂上设置理由引领深思,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延伸深思理由,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寻求信息,独立解决理由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面的文本阅读,而是催生了多方面的深思和感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和主动深思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以选作为主轴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二十年出版的最为流行最为权威的英美文学教材系列,通常都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而且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品选读,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弊端是这种认识非常模糊和零碎。因为学生最初接触的古代文学,作品创作时间遥远、语言晦涩难懂,跟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种传统的把文学史凌驾于文学作品之上的教学模式违反了西方文学的本质和价值,即倡导表现人的真实情感、个性、人格、潜能、价值、尊严以及人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解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是作家生平的罗列,接着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总结,最后是写作风格和艺术创作特点分析。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策略无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学生课堂上都没有多大兴趣,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同时,文学课自身的特点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性。外语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一个既定的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两课时的翻译课是教给学生某种翻译策略并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基本的翻译理论,然后与其他翻译策略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翻译策略的异同点,交代一意事项,最后布置翻译作业以检测学生对该翻译策略的掌握程度。而文学课却没有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设置完全在于教师自己。目前的专业课程辅导书的编写就是极好的例证:教师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与英语专业其他主干课程配套的教师用书,唯独这门课,有众多版本的教材,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教师用书。可见这门课的自由度太大了,教师既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它无疑给教师带来了颇大的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只能开设一年的英美文学课程,就不能再以文学史为中心,而以选作为主轴辐射开来,还文学作品以本质研读教学课。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原汁原味的教学,学生才可以品读、吸收和消化作品来领略语言的魅力。只有当学生在语言的大海里畅游久了,潜移默化,举一反三,才能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策略内化为素质,提升其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走进外语民族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