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存在的理由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2044 浏览:4769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简介:雷砚博(1987-),女,四川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围城》英译本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同学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作者对《围城》英译本的研究后发现译文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本文将对隐喻翻译个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译者在翻译时存在的理由,并结合语境等因素提出改善的译文以供参考。
  关键词:《围城》;隐喻;翻译
  1006-026X(2013)10-0000-02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Mao)合作完成,并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译文质量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但每位读者在面对相同事物时做出的反应和对相同文字表达的理解都存在差异,所以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并且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开地会受到包括自身或外界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个完美的、人人都满意的译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任何译文都有修改和讨论的空间。作者在对《围城》英译本进行研究时也的确注意到其中有一些改善和值得讨论的地方,同时还存在误译的情况。作者将具体《围城》英译本中几个隐喻的翻译进行辨析,并提出自己的拙见。
  例1.鸿渐吻她,把这句话有效地截断,然后说:“你今天真是颗酸葡萄。”
  He kissed her,effectively cutting off her sentence,and said,“You sure are a sour grape today.”
  说到“酸葡萄”,人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美味可口的葡萄,却用尽一切办法尝试了几次都始终不能如愿将它们摘下来。最后狐狸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葡萄,离开时边走边自我安慰道:“葡萄还没有成熟,不好吃,还是酸的。”人们通常用这则谚语来形容一个人贬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寻找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自我安慰。《伊索寓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则故事被中国人所熟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谚语也经常被人们运用到日常交际之中。由于隐喻“酸葡萄”在英文中有与其完美对应的表达,所以看似最理想的翻译策略是采取直译的策略,保留原文的喻体,直接将“酸葡萄”直译为“sour grapes”。
  然而,虽然汉语和英语中存在对应的表达,但如果认真研究上下文会发现原文中的“酸葡萄”包含了其他的意思。对语境的分析可以明白此处“酸葡萄”并非《伊索寓言》故事中的原意,即指某人贬低自己不能的东西。原文隐喻中的“酸”在汉语中有着嫉妒和妒忌的含义。同时根据上下文还可以明确“葡萄”并非局限于字面意思代表一种水果,而是指人。于是,“酸葡萄”的含义发生的转变,用来代表嫉妒的女人,形容孙柔嘉容易嫉妒的性格。因此,作者认为将该隐喻直译成“sour grapes”并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在英语中sour带有脾气坏的、不友好的等含义,但和嫉妒并不相关。相比之下,如将原文隐喻翻译成“jealous grape”似乎更加贴切和准确。一方面,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酸”的隐喻含义“嫉妒”直接表达出来有助于英文读者的理解。另一方面,喻体“葡萄”的保留使得译文与前文中与“葡萄”有关的隐喻保持一致,确保了文章的连贯性。
  例2.鸿渐道:“我最惭愧了,这次我什么事都没有做,真是饭桶。”
  Hung-chien said,“I’m the biggest disgrace.I didn’t do a thing this time.I was just a ‘rice-bucket’”.
  例

3.我不像三妹,我知道自己是个饭桶。

  I’m not like Third Sister.I know I’m useless.
  译者在处理例2和例3中的词语“饭桶”时,根据语境的不同分别采取了翻译策略。例2中,译者选择保留原文的喻体,将“饭桶”直译成“rice-bucket”。虽然在译文中添加了单引号提示目标读者此处“rice-bucket”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但并没有对此多做任何说明。“饭桶”一词在《围城》中出现了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译者同样了直译的策略,但脚注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解释。作者推测译者在例2中省略了注释可能是因为前文已经做过解释并且他们认为目标读者能够记住其含义。然而,对于此类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很难在仅仅出现过一次的情况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原文中并没有和特殊的句式或结构使得译者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文的风貌,所以译者仍可以选用其他恰当的翻译策略。例3中“饭桶”的翻译与例2却截然不同,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useless(无用的)”。译文虽然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但却省略了原文中的喻体“饭桶”,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本来的风貌。作者认为可以将这两个例句中的隐喻“饭桶”译作“fathead”。,“Fathead”是一个英语中常用的俚语,有笨蛋、傻瓜之意,将其运用到译文中可以与“饭桶”在原文中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两个例句中对“饭桶”的处理或牺牲隐喻的含义或牺牲隐喻的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原文的特色。而“fathead”的喻体虽然与原文不同,但喻意相似。虽然与原文并非完美的对等,但仍可以体现隐喻的魅力,最大程度地确保英语读者在品味译文时能够体会到原文带给中文读者的感受。因此,相比之下作者倡议将两个例句中的中文隐喻“饭桶”翻译成“fathead”更为合适和恰当。
  例4.我想这迷汤灌错了耳朵,便不客气把听筒挂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