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外语热”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
网站原创
点赞:10179
浏览:43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19

现在国内有所谓的“外语热”,主要也就是“英语热”,四级、六级,托福、雅思……全民热衷,不亦乐乎。各色人等之投身其中者,据说总数不下五千万云——已接近英国全国的人口了。甚至还有欣喜于“中国将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国家”的——果真如此,是邪非邪?喜耶悲耶?
其实,类似的“外语热”,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其中的一次,是北齐(550—577)的“鲜卑语热”。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度纵横北方,曾参与了“五胡乱华”。北齐统治者出于鲜卑族,在北齐的“胡人”社会中,自然多使用鲜卑语等“胡语”。北齐的被统治者多为汉人,汉人社会的主流文化自然还是汉文化,但是在统治者强势政治的影响下,在汉人社会中也流行鲜卑语,一度出现过所谓的“鲜卑语热”。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中国“家训”类书的始祖,有许多反映时尚世风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其中便提到过当时的“鲜卑语热”。该书记载: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教子》)
可见当时的年轻人若是会鲜卑语,作为“双语人才”,在“上流社会”里是很吃得开的。又,颜之推讽刺当时两名士道: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省事》)
两名士之“三脚猫”,略通“鲜卑语、胡书”(“鲜卑语”指语言,“胡书”指文字)也在其中,看来也是能够出人头地的“双语人才”。由此可见,学习鲜卑语文乃是当时汉人社会的风气(不过,胡言窃以为,“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水平实在已好过大各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了)。
《北齐书·祖珽传》云:“(陈)元康因荐珽才学,并解鲜卑语。”清人卢文弨评论道:“盖此数者,皆当时所尚也。”近人刘盼遂也说:“高齐出鲜卑种……故当时朝野之干时者,多仿其言语习尚,以投天隙……知鲜卑语、胡书,为尔时技艺之一矣。”都指出了这一时尚。
也由于鲜卑语流行,故当时多鲜卑语教材。如《隋书·经籍志》即著录“《鲜卑语》五卷”、“《鲜卑语》十卷”等,这在史志目录中是破天荒的。这些鲜卑语教材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大约正如晚近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之类也。此外,《隋书·经籍志》还著录了十来种“国语”教材。所谓“国语”,却并非汉语,而是包括鲜卑语在内的“夷语”:“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一切时尚都有功利背景。与现在的“外语热”一样,北齐的“鲜卑语热”也是与功利目的相联系的。会鲜卑语者,可以出世,可以升官,可以邀宠,可以免罪,当时史料,于此多有记载。《北齐书》中,除《祖珽传》外,《孙搴传》记载,孙搴以“能通鲜卑语”,而“大见赏重”;《刘世清传》记载,刘世清以“能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作突厥语翻《涅盘经》,以遗突厥可汗”,而受到重用。会外语会有许多实际的好处,这在北齐或今天一样的。
当年,颜之推对于“鲜卑语热”颇不以为然,对于“教子有方”的“齐朝一士大夫”,他的反应和意见是这样的:“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后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大概又目睹了社会上的类似现象,便颇以颜之推的意见为然:“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中国士大夫对“外语热”的态度,千百年来似乎一以贯之。
北齐隔壁的北周(557—581),情况又似稍有不同。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藏传》记载:“(周)天和四年(569),诞育皇子,诏选名德,至醴泉宫,时当此数。武帝躬趋殿下,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藏在末行,出众独立,作鲜卑语答。殿庭僚众,咸喜斯酬。敕语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独超群友,报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看来鲜卑语气数已尽,会者已经凤毛麟角了。
到了隋唐,“鲜卑语热”终于“随风而逝”了。晚明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目是《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写强盛的唐朝空有满朝文武,却竟无一人识得番邦国书,只有李白解得番字番文(可能因为他有胡人血统吧),为天子和国家分了忧解了难。这虽然是小说家的一派凿空之谈(那个渤海国其实始终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而是一直以汉字为自己的文字),但在长安城里满坑满谷外国留学生的唐朝,唐人对于“胡语”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小说倒真是作了象征然而真实的写照。这与北朝时相比,已恍如隔世。
“鲜卑语热”事过境迁之后,清人文廷式既感后怕,又有点幸灾乐祸:“北朝颇尚鲜卑语。然自隋以后,鲜卑语竟失传。其种人亦混入中国,不可辨识矣!”(《纯常子枝语》卷十)在后来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中,就再也看不到“鲜卑语”、“国语”教材了。想来,这应该是很让编史书的学者们松了口气的。
于是,也不免胡思乱想:是否也会有那么一天,现在流行的英语也会“失传”?后人回顾现在的“英语热”,就像现在看北齐的“鲜卑语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不过,今非昔比,时移事迁。看现在的情势,最担心的,倒不是英语的“失传”,而是汉语的“失语”……
当然,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像清末“同文馆”(中国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里的那些老爷学生,抱了《镜花缘》中多九公般自欺欺人的心态:“天朝乃万邦之首,言谈,无人不知。”(现今大概轮到美国人这么想了)好吃好喝地学了十几年外语,结果却一句也不会说,那也是不足为训的。
其实,类似的“外语热”,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其中的一次,是北齐(550—577)的“鲜卑语热”。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度纵横北方,曾参与了“五胡乱华”。北齐统治者出于鲜卑族,在北齐的“胡人”社会中,自然多使用鲜卑语等“胡语”。北齐的被统治者多为汉人,汉人社会的主流文化自然还是汉文化,但是在统治者强势政治的影响下,在汉人社会中也流行鲜卑语,一度出现过所谓的“鲜卑语热”。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中国“家训”类书的始祖,有许多反映时尚世风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其中便提到过当时的“鲜卑语热”。该书记载: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教子》)
可见当时的年轻人若是会鲜卑语,作为“双语人才”,在“上流社会”里是很吃得开的。又,颜之推讽刺当时两名士道: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省事》)
两名士之“三脚猫”,略通“鲜卑语、胡书”(“鲜卑语”指语言,“胡书”指文字)也在其中,看来也是能够出人头地的“双语人才”。由此可见,学习鲜卑语文乃是当时汉人社会的风气(不过,胡言窃以为,“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水平实在已好过大各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了)。
《北齐书·祖珽传》云:“(陈)元康因荐珽才学,并解鲜卑语。”清人卢文弨评论道:“盖此数者,皆当时所尚也。”近人刘盼遂也说:“高齐出鲜卑种……故当时朝野之干时者,多仿其言语习尚,以投天隙……知鲜卑语、胡书,为尔时技艺之一矣。”都指出了这一时尚。
也由于鲜卑语流行,故当时多鲜卑语教材。如《隋书·经籍志》即著录“《鲜卑语》五卷”、“《鲜卑语》十卷”等,这在史志目录中是破天荒的。这些鲜卑语教材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大约正如晚近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之类也。此外,《隋书·经籍志》还著录了十来种“国语”教材。所谓“国语”,却并非汉语,而是包括鲜卑语在内的“夷语”:“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一切时尚都有功利背景。与现在的“外语热”一样,北齐的“鲜卑语热”也是与功利目的相联系的。会鲜卑语者,可以出世,可以升官,可以邀宠,可以免罪,当时史料,于此多有记载。《北齐书》中,除《祖珽传》外,《孙搴传》记载,孙搴以“能通鲜卑语”,而“大见赏重”;《刘世清传》记载,刘世清以“能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作突厥语翻《涅盘经》,以遗突厥可汗”,而受到重用。会外语会有许多实际的好处,这在北齐或今天一样的。
当年,颜之推对于“鲜卑语热”颇不以为然,对于“教子有方”的“齐朝一士大夫”,他的反应和意见是这样的:“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后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大概又目睹了社会上的类似现象,便颇以颜之推的意见为然:“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中国士大夫对“外语热”的态度,千百年来似乎一以贯之。
北齐隔壁的北周(557—581),情况又似稍有不同。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藏传》记载:“(周)天和四年(569),诞育皇子,诏选名德,至醴泉宫,时当此数。武帝躬趋殿下,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藏在末行,出众独立,作鲜卑语答。殿庭僚众,咸喜斯酬。敕语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独超群友,报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看来鲜卑语气数已尽,会者已经凤毛麟角了。
到了隋唐,“鲜卑语热”终于“随风而逝”了。晚明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目是《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写强盛的唐朝空有满朝文武,却竟无一人识得番邦国书,只有李白解得番字番文(可能因为他有胡人血统吧),为天子和国家分了忧解了难。这虽然是小说家的一派凿空之谈(那个渤海国其实始终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而是一直以汉字为自己的文字),但在长安城里满坑满谷外国留学生的唐朝,唐人对于“胡语”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小说倒真是作了象征然而真实的写照。这与北朝时相比,已恍如隔世。
“鲜卑语热”事过境迁之后,清人文廷式既感后怕,又有点幸灾乐祸:“北朝颇尚鲜卑语。然自隋以后,鲜卑语竟失传。其种人亦混入中国,不可辨识矣!”(《纯常子枝语》卷十)在后来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中,就再也看不到“鲜卑语”、“国语”教材了。想来,这应该是很让编史书的学者们松了口气的。
于是,也不免胡思乱想:是否也会有那么一天,现在流行的英语也会“失传”?后人回顾现在的“英语热”,就像现在看北齐的“鲜卑语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不过,今非昔比,时移事迁。看现在的情势,最担心的,倒不是英语的“失传”,而是汉语的“失语”……
当然,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像清末“同文馆”(中国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里的那些老爷学生,抱了《镜花缘》中多九公般自欺欺人的心态:“天朝乃万邦之首,言谈,无人不知。”(现今大概轮到美国人这么想了)好吃好喝地学了十几年外语,结果却一句也不会说,那也是不足为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