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6268 浏览:119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27
所谓主流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中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符合中国国情,指导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面向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涉及面极广,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的,也为新时期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信息全球化、西式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有淡化、异化、西化现象,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形态的主导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化、市场化、网络化的领先优势不断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核心价值自我确认迷茫和意识形态守护乏力,严重影响和危及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甚至是中国的执政地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涉及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对其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评判标准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要让大学生分辨清西方国家所谓“真实的”,让大学生明白:我国的矛盾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能解决、能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
  1 经济全球化为大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动力保障
  经济建设是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经济强大了,国力增强了,国家安全才有保障。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大之路、希望之路。因此,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教育,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把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所焕发出来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
  2 政治化为大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政治引导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制意识和理性程度空前提高。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群体中的相对高知阶层,如何让他们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杂斗争中,坚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是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进行政治认同教育亟待解决的理由。
  3 网络信息化为大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为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也为公共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要充实网络政治教育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有效运用多种技术,使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等信息整合为一体为主流意识教育怎么写作,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加强融入化和具体化建设。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格局处在变化、动荡、矛盾和冲突之中。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应坚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环境、情境和载体当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教育的融入性和具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和发掘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从而顺利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1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体现时代性,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不断更新。
  我国加入WTO、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世等国际盛事,全民外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让在公共外语教学中推行全员育人可能。从学习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90后,他们富有理想、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发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又高于大学生生活的典型人物示范带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建设。
  2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强化可学性,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涉及文史哲、数理化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在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理由和矛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可学性。
  3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增强渗透性,推动大学生个性完善。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历时两学年,是大学中单科持续周期最长、课时份量最重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层次的渗透,并作用于大学生人格,产生深刻的意识形态影响,让学生在追求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在群体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舶来”教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侵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用“国际化办学”的世界眼光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题、新路径
  外语教学国际化背景,要求高校英语教学要从大学生的自身和时代的特点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的发展,更新观念,面向世界,积极地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成熟的教育策略,并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走一条自己的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氛围建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要加强教育的氛围建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主导能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引导广大青年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青年中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是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辩清是非,增强他们对错误思想的抵抗能力。三是要注重不同青年群体的分类引导,把握不同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生活态度方面的思想意识关键点。
  

2 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广大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殷切期望。因此,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要用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与时俱进,加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爱国、爱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借鉴功能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间联系与交往日益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上日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要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策略,让高校教育接轨社会实践,强化怎么写作学生意识,发挥人文关怀引领的新功效。要找准准着力点和更新教育策略,以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探索开展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和策略;注意研究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要遵循学生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和环境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