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5615
浏览:19675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09
【摘 要】 英语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小学英语教学也要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但要注意策略,不能单调地讲解,机械地训练。本文结合几年以来的小学英语教学经验及学习研究,总结了几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①利用实物、图片等讲语法知识直观化;②总结归纳语法知识;③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自然习得语法知识;④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概括语法知识;⑤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学生掌握语法知识。这些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语法教学 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英语教学过分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解的目前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标准》的分级目标中,也以学生“能做什么”来评价学生在各个级别的能力表现。教师在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同时,陷入了“重听说,轻语法甚至不谈语法”的误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再也找不到语法教学的影子,教师们大多进行词汇教学,课堂上倒是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是这样的热闹正常吗?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遇到语法知识,竟然视若不见,避而不谈,这难道真的是新课程理念所希望的吗?
依笔者看来,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石,新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不会语法知识真的行吗?例如孩子要进行最简单的交流:“I’m ten,You are nine.I like apples,She likes apples,too.”哪一句话能脱离语法而存在呢?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也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运用语言;英语语言教育专家Did Ridell(2001)也曾指出:“语法是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法不应不讲,关键在于怎样讲。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习考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做法:
例如:牛津5A在讲on, in的用法时,涉及到了There is an apple the tree.和There is a bird the tree.的理由。笔者运用简笔画呈现两组图:一组为鸟猴人在树上(in the tree) ;另一组为花叶果在树上(on the tree)。观察,孩子们了解了这两组词的用法。又如在讲解介词in,on,under,behind的用法时,用一个小盒子和一个小球,变换小球的位置,孩子们自然习得了几个介词的用法。
在讲解“There be”句型的单复数形式的就近原则时,就可用这一策略,列举大量实例:There is a bee.There is a bee and some flies.There are two teachers.There are two teachers and a students.学生观察、讨论,就可以了解这一语法规则了。
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I’m……ing……”句型是,“照相”这一游戏,即:课上要孩子们自由做各种动作,“照相师傅”咔的一声,同学们都僵住不动,然后几名小记者分别采访:“What are you doing?”被采访者用“I’m……ing……”来回答。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着,学着,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理念。
4.1 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孩子牢记语法规则。情态动词can后面接动词原形这一语法项目,在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后,同学们了解了can的用法,此时笔者加了一句简单的总结:“can这个单词很厉害,它把它后面的动词的一切尾巴都砍掉了(-ing,-s,-es等),只剩光秃秃的它(动词)本身了。孩子们哈哈大笑,同时,can的用法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在名词变复数或动词变第三人称单数,辅音+y结尾的单词的变化规律时,幽默地说:“这个字母y呀太歪了,所以没人愿意挨着他,所以遇见他就把它变成i,es很高兴地过来跟在i的后面了。”……
4.2 自编顺口溜,帮学生总结语法规则。小学生的记忆以机械识记为主,在孩子理解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编一些顺口溜,朗朗上口,可以有效地巩固孩子的记忆。
例如:系动词be的用法学完后,可以教孩子们背诵:I用am,You用are,is后面他(he)她(she)它(it),单数is,复数are。教学序数词的变化规律时,同样可以交给孩子们:基变序,有规律,一二三特殊记,词尾tdd,th从四起,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ty变成tie, 几十几很容易,变了个位就可以。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这里又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子,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传统教学不被全盘否定,应取长补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种策略是好的、合适的,那就用。
有关学习的实验都证明:动机是学习功能的关键。美国学者Uguroglu和Walberg考察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分析了3232项动机测量,发现动机与血液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为98%,成正相关(王笃勤,2002)。因此,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自身实践,竞猜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面可谓“屡试不爽”,这源于孩子的天真活泼,强烈的好奇心及成就感。
在日常教学中,可经常用这种策略,在操练语法知识是也可常用。如在in,on,under,behind的操练中,可让孩子猜一个物品的位置,也可以猜一个小朋友的位置,可以先由教师安排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来安排,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
总之,教无定法,各位教师应本着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符合孩子本能与天性的教学活动。在语法教学中,应以“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点到为止,注重运用”为原则,营造一个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人性化的语法教学环境,最终是孩子快乐地学习语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瑛.新课标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2 张正东.剖析语法教学的困惑.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英语辅导报.小学教师版,2004~2005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语法教学 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英语教学过分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解的目前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标准》的分级目标中,也以学生“能做什么”来评价学生在各个级别的能力表现。教师在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同时,陷入了“重听说,轻语法甚至不谈语法”的误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再也找不到语法教学的影子,教师们大多进行词汇教学,课堂上倒是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是这样的热闹正常吗?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遇到语法知识,竟然视若不见,避而不谈,这难道真的是新课程理念所希望的吗?
依笔者看来,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石,新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不会语法知识真的行吗?例如孩子要进行最简单的交流:“I’m ten,You are nine.I like apples,She likes apples,too.”哪一句话能脱离语法而存在呢?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也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运用语言;英语语言教育专家Did Ridell(2001)也曾指出:“语法是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法不应不讲,关键在于怎样讲。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习考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做法:
1 利用实物、图片,变抽象为直观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思维,他们对于抽象的事物既没兴趣,也无法理解。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可以使抽象的语法知识具体化,直观明了,孩子们清晰地了解语法规则,这比教师再多的令人难懂的语法规则讲解都要有效。例如:牛津5A在讲on, in的用法时,涉及到了There is an apple the tree.和There is a bird the tree.的理由。笔者运用简笔画呈现两组图:一组为鸟猴人在树上(in the tree) ;另一组为花叶果在树上(on the tree)。观察,孩子们了解了这两组词的用法。又如在讲解介词in,on,under,behind的用法时,用一个小盒子和一个小球,变换小球的位置,孩子们自然习得了几个介词的用法。
2 总结、归纳,变复杂为明了
归纳总结即教师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就能使语法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在讲解“There be”句型的单复数形式的就近原则时,就可用这一策略,列举大量实例:There is a bee.There is a bee and some flies.There are two teachers.There are two teachers and a students.学生观察、讨论,就可以了解这一语法规则了。
3 创设真实的情境,变枯燥为生动
经过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放在语言的(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e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的能力很强。因此,让孩子在一个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交语法项目的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I’m……ing……”句型是,“照相”这一游戏,即:课上要孩子们自由做各种动作,“照相师傅”咔的一声,同学们都僵住不动,然后几名小记者分别采访:“What are you doing?”被采访者用“I’m……ing……”来回答。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着,学着,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理念。
4 运用丰富的语言,变呆板为有趣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切职责,主要是语言来完成的,教师的语言时最直接、最方便且最具魅力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语言的魅力,使孩子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语法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语言,使孩子们爱上了语法。4.1 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孩子牢记语法规则。情态动词can后面接动词原形这一语法项目,在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后,同学们了解了can的用法,此时笔者加了一句简单的总结:“can这个单词很厉害,它把它后面的动词的一切尾巴都砍掉了(-ing,-s,-es等),只剩光秃秃的它(动词)本身了。孩子们哈哈大笑,同时,can的用法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在名词变复数或动词变第三人称单数,辅音+y结尾的单词的变化规律时,幽默地说:“这个字母y呀太歪了,所以没人愿意挨着他,所以遇见他就把它变成i,es很高兴地过来跟在i的后面了。”……
4.2 自编顺口溜,帮学生总结语法规则。小学生的记忆以机械识记为主,在孩子理解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编一些顺口溜,朗朗上口,可以有效地巩固孩子的记忆。
例如:系动词be的用法学完后,可以教孩子们背诵:I用am,You用are,is后面他(he)她(she)它(it),单数is,复数are。教学序数词的变化规律时,同样可以交给孩子们:基变序,有规律,一二三特殊记,词尾tdd,th从四起,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ty变成tie, 几十几很容易,变了个位就可以。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这里又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子,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传统教学不被全盘否定,应取长补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种策略是好的、合适的,那就用。
5 开展多样的活动,变厌恶为追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的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语法教学中,同样要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助成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改编英文歌曲,chant等各种活动,这里,笔者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竞猜活动。有关学习的实验都证明:动机是学习功能的关键。美国学者Uguroglu和Walberg考察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分析了3232项动机测量,发现动机与血液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为98%,成正相关(王笃勤,2002)。因此,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自身实践,竞猜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面可谓“屡试不爽”,这源于孩子的天真活泼,强烈的好奇心及成就感。
在日常教学中,可经常用这种策略,在操练语法知识是也可常用。如在in,on,under,behind的操练中,可让孩子猜一个物品的位置,也可以猜一个小朋友的位置,可以先由教师安排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来安排,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
总之,教无定法,各位教师应本着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符合孩子本能与天性的教学活动。在语法教学中,应以“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点到为止,注重运用”为原则,营造一个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人性化的语法教学环境,最终是孩子快乐地学习语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瑛.新课标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2 张正东.剖析语法教学的困惑.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英语辅导报.小学教师版,200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