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
网站原创
点赞:16832
浏览:72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01

【摘 要】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2年版初一英语教材,探讨如何在初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初步树立文化意识,并逐步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达到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初
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新生中极少数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绝大学生基础差,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英语,更谈不上了解英语文化,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文化意识的目标,为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能够达到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初一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显得尤为。
【关键词】初
一、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因此,如何在初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帮助起始阶段的学生了解和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是初中英语教师面对的新课题。一、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目前状况分析
实施新课标后,英语教材在内容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注入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力度远远不够。初中英语教学中,在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方面仍普遍存在失衡的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初中英语教学仍然不可避开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上面。教师讲课的内容主要是字母、单词、词组、句型或语法,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却是蜻蜓点水式的,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导致学生所学的英语停留在语言层面,只能应付考试,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学生本身的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二)语言能力,忽略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上,教师注重单词的拼读、句型的背诵,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被动的、机械式的。无论是教材的使用、教法的运用还是测试内容的选择,都单纯围绕着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展开,侧重的仍只是学生语音语调是否标准、词汇量是否丰富、语法运用是否准确,却忽略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提高。二、初一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因此,学习英语不仅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掌握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更要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与风俗习惯,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实际上,在应用英语进行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的不是语言本身的理由,而是因为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在汉语文化背景下,问一句“累不累?”“你看起来累了,要不要休息?”是出于好意,表示一种关心,但是,如果对刚上完两节课的外教或是刚下飞机的英国朋友这么说:“Are you tired?”“You look very tired.Would you like to he a rest?”他们听了可就不太高兴了,因为他们想给人一种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感觉,而不是让人觉得自己没精神,不强健。虽然这并不涉及禁忌语或隐私,但是不符合英语国家的交际习俗,那么,在类似上述情境中说什么才比较恰当呢?对上完课的外教不妨夸奖说:“You class is so interesting, and I like it very much.”而对刚结束一段旅程的英国朋友则可以询问:“Did you he a good journey?”这就像是英美国家的人一见面就先谈论一下天气,其实交谈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天气情况,可是这样却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由此可见,即便是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语句,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截然不同的交际,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交际,甚至产生矛盾。因此,将文化知识渗透至初中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新生中极少数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绝大学生基础差,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英语,更谈不上了解英语文化,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文化意识的目标,为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能够达到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初一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显得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