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由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7209
浏览:2428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09
作者简介:谢晨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面对的大多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开的会遇到文化冲突、文化差异等跨文化交际理由。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从教师和留学生两个方面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基于跨文化平台上的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其中最为的一点就是师生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教师对于中外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或看法,学生对汉语文化有什么样的看法、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文化碰撞与冲突等等,对于教学效果都起着至关的作用。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当将汉语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他们在目的语语境中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不单单是为了教会更多人认识汉字,会说汉语,更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文化背景中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明显的差异。正如要学好一门外语的同时了解与之相应的目的语文化一样,学习汉语也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教师为了更好的教授汉语也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大多外国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师生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很自然的,因为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避开的,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理由越来越被对外汉语学界。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目的语国家熟练的运用语言,然而仅仅学习语言本体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这一点。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还会因为文化差异而遇到各种理由,比如饮食方面,在某节课上,我偶然说起“干锅牛蛙”很好吃,这道菜在中国很流行,但是在外国学生看来我就是个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老师,因为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一样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吃。当然,饮食习惯的差异仅是生活一方面的例子,但是或许可以以小见大,深思下面的理由:当身处异乡,是希望他们的文化来迎合,还是试着去适应?结果显而易见,不可能要求一个国家来迎合个人,只能自己做到入乡随俗。
由此可见文化教学的性,而且是建立在“文化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避开学生因为不了解中国的习俗、禁忌、而闹出笑话或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影响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从事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同学的教学,除了语言文字教学之外,要加强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积累。不仅仅在课堂上,更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各种各样的媒体来熟悉异国文化,激起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帮助学生培养理解汉语文化的积极心态,面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可以用乐观的态度去接受、去化解。此外,教师还应当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大好机会,培养自身使用目的语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真正会用才最。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面对的大多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开的会遇到文化冲突、文化差异等跨文化交际理由。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从教师和留学生两个方面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与的语言学习一样,它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掌握其语言知识本身固然,然而更的是学会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同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这一点在对外汉语学界已逐步形成共识。语言与文化是两个相互交叉的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不仅可以推动和深化学生对语言本体只是得理解和掌握,同时对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避开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或冲突,从而促使汉语教学顺利进行。本文结合笔者尚浅的教学经历,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通讯技术、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发展起来。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依靠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的推动。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基于跨文化平台上的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其中最为的一点就是师生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教师对于中外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或看法,学生对汉语文化有什么样的看法、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文化碰撞与冲突等等,对于教学效果都起着至关的作用。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当将汉语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他们在目的语语境中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不单单是为了教会更多人认识汉字,会说汉语,更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文化背景中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明显的差异。正如要学好一门外语的同时了解与之相应的目的语文化一样,学习汉语也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教师为了更好的教授汉语也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大多外国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师生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很自然的,因为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避开的,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理由越来越被对外汉语学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由
(一)、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障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以不同方式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有在高校的海外教育学院长期学习的,也有利用暑期来到中国进行短期汉语学习的。在他们来到中国之前就已经不同的途径对中国有了最初的印象。当他们真正来到中国后,面对与他们之前“前理解”相同的环境时,由于有所准备他们会觉得可以接受,然而事实上时候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前理解”可能与真实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就会给刚到中国的外国学生带来一定的情绪波动,或是欣喜或是焦虑难过。以我最近所接触过的2013年5月-7月来参加四川大学暑期汉语项目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为例。在学习完“本来以为……”之后,学生的课后作业基本上都用“本来以为……”说出了他们来中国前和来中国后的心理变化。有的人在来之前担心川菜太辣,有人担心中国太乱,有人担心自己所掌握的词汇量听不懂中国老师讲课,听不懂中国人说话无法生活等等。这些中国人看似很小的细节对于出道中国的留学生来说都会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们外国留学生在来到中国学习的初期,汉语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的留学生呈现出了下降态势。因为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好的融入中国社会,因而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相反来到中国,因为遇到之前意想不到的困难使得一些学生不愿意融入中国社会,活动在更小的本国人的圈子里,渐渐的对学习也没有热情了。这些其实就是留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不适应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在1958年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目的语国家熟练的运用语言,然而仅仅学习语言本体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这一点。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还会因为文化差异而遇到各种理由,比如饮食方面,在某节课上,我偶然说起“干锅牛蛙”很好吃,这道菜在中国很流行,但是在外国学生看来我就是个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老师,因为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一样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吃。当然,饮食习惯的差异仅是生活一方面的例子,但是或许可以以小见大,深思下面的理由:当身处异乡,是希望他们的文化来迎合,还是试着去适应?结果显而易见,不可能要求一个国家来迎合个人,只能自己做到入乡随俗。
由此可见文化教学的性,而且是建立在“文化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避开学生因为不了解中国的习俗、禁忌、而闹出笑话或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影响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从事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同学的教学,除了语言文字教学之外,要加强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积累。不仅仅在课堂上,更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各种各样的媒体来熟悉异国文化,激起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帮助学生培养理解汉语文化的积极心态,面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可以用乐观的态度去接受、去化解。此外,教师还应当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大好机会,培养自身使用目的语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真正会用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