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5967
浏览:1749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24
对外汉语教学中许多跨文化交际障碍,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跨文化交际现象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由,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认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把握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课外文化体验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其突出特点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交际者的语言、生活环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拟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的理由及现象进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理由提出一些合理化倡议,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习得一种语言,就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1语言离不开文化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文化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只有语言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延续和传播。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例如《说文》里从贝的字都和钱币有关系,足证在“秦废贝行钱”以前,曾经有过“货贝而宝龟”的货币制度。可见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缩影。
2语言教学中体现文化教学
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认识,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众多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为确定教学内容中的教学建立了一个标准。[1]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汉语的文化词汇研究。透过汉语的词汇层,可以窥见汉民族文化的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故事,就不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甚至会有译者把此成语翻译成“愚蠢的人想要搬山”的笑话。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
每一种文化判断价值的标准是有差别的,在自身的文化体系中被认为是科学合理的,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却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谦虚礼让,知足常乐,对于争强好胜则被认为是在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要受到谴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足常乐”却被认为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而且还是懒惰的近义词。
2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思维方式强调的是逻辑与分析,但东方文化强调的是直觉观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一种体现。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十分直觉,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在实际交际中,也会常常使用这一直觉与经验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3行为规范的差异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是套用自身的行为规范来对不同文化背景行为规范进行评价,由于双方在行为规范上一定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中国人把“零距离”接触看成是亲密无间的象征,亲密的朋友之间常常会拍拍对方肩膀以示同意其观点,这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亲密无间”,“亲如姐妹”的表现。而外国朋友却常常不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即便是朋友间的接触,也应保持一臂的距离,交往中很少有随意地搂搂抱抱,否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1语言教学方面
(1)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初碰到的困难当然是在语音、汉字等语言本体知识上的挑战,但是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他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困难的是,在中国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不仅所学到的词汇严重不足,而且对已学习过的词的文化含义理解还有的偏差,甚至还会发生强烈的文化冲突。
(2)在礼貌用语教学方面
①运用道歉语表示感谢
说话人用道歉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谢意,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受惠之处使对方受到了麻烦,另一方面也向对方传达了自己欠他一个人情的信息。这种方式通常是处于社会权势的低位方使用的策略,高位方则几乎不使用这种方式。[3]
②运用关切语表示感谢
这种感谢方式,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提醒学生,推动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国家的学生常常认为“您辛苦了”中的“辛苦”不仅含义让其费解,也体现不出感谢的含义;要别人“快坐下歇会儿”是一种命令句,不仅丝毫无感谢之意,还有指挥他人之嫌。[4]
③运用拒绝语表示感谢
在汉语中,应答时不仅运用拒绝语,还会说一些客套话,表示自己做得不够,希望受助者原谅批评,甚至还会向受助者表示些许歉意。这一形式一般用于怎么写作者对怎么写作对象或对客人时使用。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释这一现象,并教会留学生如何应用和理解这一感谢形式。
2非语言教学方面
对外汉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国家之间,语言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研究那些容易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所涉及到的体态语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其突出特点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交际者的语言、生活环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拟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的理由及现象进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理由提出一些合理化倡议,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习得一种语言,就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1语言离不开文化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文化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只有语言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延续和传播。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例如《说文》里从贝的字都和钱币有关系,足证在“秦废贝行钱”以前,曾经有过“货贝而宝龟”的货币制度。可见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缩影。
2语言教学中体现文化教学
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认识,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众多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为确定教学内容中的教学建立了一个标准。[1]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汉语的文化词汇研究。透过汉语的词汇层,可以窥见汉民族文化的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故事,就不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甚至会有译者把此成语翻译成“愚蠢的人想要搬山”的笑话。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
(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理由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一种文化判断价值的标准是有差别的,在自身的文化体系中被认为是科学合理的,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却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谦虚礼让,知足常乐,对于争强好胜则被认为是在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要受到谴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足常乐”却被认为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而且还是懒惰的近义词。
2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思维方式强调的是逻辑与分析,但东方文化强调的是直觉观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一种体现。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十分直觉,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在实际交际中,也会常常使用这一直觉与经验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3行为规范的差异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是套用自身的行为规范来对不同文化背景行为规范进行评价,由于双方在行为规范上一定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中国人把“零距离”接触看成是亲密无间的象征,亲密的朋友之间常常会拍拍对方肩膀以示同意其观点,这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亲密无间”,“亲如姐妹”的表现。而外国朋友却常常不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即便是朋友间的接触,也应保持一臂的距离,交往中很少有随意地搂搂抱抱,否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二)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毕继万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某些词语的使用还要受到特定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要考虑说话人、听话人的关系和地位;非语言交际,是以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交际。[2]因此,本文将以语言和非语言为划分依据,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分析。1语言教学方面
(1)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初碰到的困难当然是在语音、汉字等语言本体知识上的挑战,但是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他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困难的是,在中国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不仅所学到的词汇严重不足,而且对已学习过的词的文化含义理解还有的偏差,甚至还会发生强烈的文化冲突。
(2)在礼貌用语教学方面
①运用道歉语表示感谢
说话人用道歉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谢意,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受惠之处使对方受到了麻烦,另一方面也向对方传达了自己欠他一个人情的信息。这种方式通常是处于社会权势的低位方使用的策略,高位方则几乎不使用这种方式。[3]
②运用关切语表示感谢
这种感谢方式,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提醒学生,推动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国家的学生常常认为“您辛苦了”中的“辛苦”不仅含义让其费解,也体现不出感谢的含义;要别人“快坐下歇会儿”是一种命令句,不仅丝毫无感谢之意,还有指挥他人之嫌。[4]
③运用拒绝语表示感谢
在汉语中,应答时不仅运用拒绝语,还会说一些客套话,表示自己做得不够,希望受助者原谅批评,甚至还会向受助者表示些许歉意。这一形式一般用于怎么写作者对怎么写作对象或对客人时使用。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释这一现象,并教会留学生如何应用和理解这一感谢形式。
2非语言教学方面
对外汉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国家之间,语言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研究那些容易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所涉及到的体态语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