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
网站原创
点赞:7013
浏览:21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24

摘要:本文对郑州师范学院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10个学生和4个老师进行了采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难点理由,对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目前状况调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世界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然而有些学生虽然了四、六级考试,但仍然很难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本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状况及存在的理由的分析,试图找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成绩
201(大一)
2010级(大二)
总分
100
100
最高分
92
97
最低分
50
43
平均分
72
75
图1: 成绩
分数范围
2010级(99)
201(98)
100-90
16 (1
90-80 1
80-70
2
70-60
33 (3
Below 60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大一学生的最高分为92分,比大二学生低5分;最低分为50分,比大二学生高7分。从平均分来看,大一和大二学生也没有很大差异。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都在70分左右,分数在60分到80分之间,分别为6
2.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理由及成因分析
为探索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理由,笔者对10名参加过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找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理由。
(1)学习英语的目的
大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日常学习过程中他们把精力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很难主动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
(2)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8名同学认为应当学习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其它国家的文化则不学习,同学们还普遍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
(3)课外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课外学习大都在课文的预习、复习,语法、词汇的学习上。很少有同学阅读英语原版的书籍或收听英语广播,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
(4)英语水平自我评估
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造成这种局面的理由是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点的培养,忽略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5)与外国人交谈的感觉
6名同学认为他们愿意和外国人交谈但交谈时会感觉焦躁不安,4名同学认为他们不能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可见,受访者有与外国人交流的,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低。
(6)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理由
4名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与课文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2)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它,避开文化歧视,谨记只有文化的不同,没有文化的优劣。
(3)把文化教学贯穿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4)文化素材的选择
教师应当为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出国,和外国人直接进行交谈,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学生选择的文化教学素材并贯穿于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至关。
参考文献
[1]Zhang Ail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策略(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目前状况调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世界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然而有些学生虽然了四、六级考试,但仍然很难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本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状况及存在的理由的分析,试图找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一、研究策略
1.研究理由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理由进行讨论:(1)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前状况是什么?(2)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存在哪些理由?(3)解决这些理由的可能性措施是什么?2.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200名郑州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100名为大一学生,另外100名为大二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对10名学生及4名从事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行了采访。3.研究过程
本文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策略,对郑州师范学院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及4位老师进行了调查。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前状况与分析
调查于2011年9月中旬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其中99份为201大一新生,98份为2010级大二学生。调查结果如下图:成绩
201(大一)
2010级(大二)
总分
100
100
最高分
92
97
最低分
50
43
平均分
72
75
图1: 成绩
分数范围
2010级(99)
201(98)
100-90
1
4 (14.1%)
16 (16.3%)
90-80 17 (17.2%)
18 (18.4%)80-70
2
5 (25.3%)
30 (30.6%)70-60
3
7 (37.4%)
33 (33.7%)
Below 60 6 (6.1%)
1 (1.0%)
图 2: 不同分数范围的人数分布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大一学生的最高分为92分,比大二学生低5分;最低分为50分,比大二学生高7分。从平均分来看,大一和大二学生也没有很大差异。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都在70分左右,分数在60分到80分之间,分别为6
2.7%和64.3%。
参加测试时,大一学生仅仅上过一周课,他们的外语水平可视为未接受大学教育前的水平,大二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学期的大学英语教育。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理由及成因分析
为探索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理由,笔者对10名参加过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找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理由。
(1)学习英语的目的
大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日常学习过程中他们把精力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很难主动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
(2)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8名同学认为应当学习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其它国家的文化则不学习,同学们还普遍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
(3)课外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课外学习大都在课文的预习、复习,语法、词汇的学习上。很少有同学阅读英语原版的书籍或收听英语广播,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
(4)英语水平自我评估
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造成这种局面的理由是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点的培养,忽略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5)与外国人交谈的感觉
6名同学认为他们愿意和外国人交谈但交谈时会感觉焦躁不安,4名同学认为他们不能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可见,受访者有与外国人交流的,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低。
(6)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理由
4名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与课文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三、策略及倡议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2)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它,避开文化歧视,谨记只有文化的不同,没有文化的优劣。
(3)把文化教学贯穿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1、对比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相似度检测绍目的语与本族语文化的相关知识,指出他们的异同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理由,避开文化冲突,提高文化意识。2、使用真实的材料
学生积极阅读原版的英语书籍,报纸,杂志及影视资料,充分了解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Rogers and Medley指出影视资料非常宝贵,对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起着直观、的作用。3、听力与口语课中融入外国文化
听力和口语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角色扮演是文化教学的活动之一,模仿人们日常生活场景,诸如打电话、采访,送礼物等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洞察力。。(4)文化素材的选择
教师应当为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出国,和外国人直接进行交谈,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学生选择的文化教学素材并贯穿于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至关。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方面还存在一些理由,要解决这些理由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同时运用恰当的文化教学原理及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参考文献
[1]Zhang Ail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策略(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