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和谐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5022
浏览:1337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10
摘 要: 中西跨文化交际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如文化霸权主义、欧洲中心论等,其根源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要消除这些弊端,使中西文化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指导学生建构起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 和谐主义图式 人类中心主义图式
三、和谐主义图式和人类中心主义图式的文化渊源
和谐是标志事物之间平衡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状态,如果把追求和谐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中庸的思维策略与追求和谐的思维策略是相通的[2]。《礼记·中庸》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和谐不是趋同,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差别的平衡、稳定和统一。最的是在差别和对立中把握好“度”。《广韵》载:“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这些说要和谐就要把握好“度”。
可见和谐就是在差别和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它很好地把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度”,正是如此丰富的关于和谐主义的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与和谐主义图式。
《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圣经》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卡森指出:“基督教教义把人作为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事物的主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东西——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连地球自身——专为人造的”[4]。“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就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的根源”,它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5]。“基督教人类把自身当成自然的绝对主宰,对于人类来说,的一切专门为他安排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人类中心”[6]。
可见,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有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图式和思维结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考虑理由的利益出发点和道德价值的评价依据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很少顾及其他方面的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中心,这相对于自然中心主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削弱了人的社会性”,“加剧了环境危机”[7]。与之相反,中国的和谐主义整体思维图式,能够包容多元文化和多样文明,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因此,倡导和谐主义,用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这是解决世界上的矛盾和冲突、保证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建构不同文明间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的根本途径,青年是祖国和世界未来的主人,用和谐主义图式指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并且作为同学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准则,必将有利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 和谐主义图式 人类中心主义图式
一、引言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教授强调说:“从这次研讨会的提纲中,我看到‘和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概念的性……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定将的资源,使能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1]所以,要用和谐主义图式去指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推动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推动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起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二、图式理论
“图式”是指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在头脑中系统的、有条理的储存单元或方式,可分为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属于内容图式,是指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图式,它一种知识组织模式把人类先前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之中。中国文化中的和谐主义图式能够使不同文化和谐相处,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人类中心主义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框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文明间的对立及跨文化交际的紧张局面。三、和谐主义图式和人类中心主义图式的文化渊源
(一)以中庸为特点的和谐主义图式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些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的概念,但是却蕴含和谐统一的思维倾向。“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古代占有十分的地位。在《周易》整本书中,“和谐”如同是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周易》中的和谐就是差别甚至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如乾与坤、阳与阴、高和低、天和地等。《周易》中的和谐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它的阴阳和谐观念贯通天、地、人三才,希望实现天地通泰、政通人和。窗体底端和谐是标志事物之间平衡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状态,如果把追求和谐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中庸的思维策略与追求和谐的思维策略是相通的[2]。《礼记·中庸》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和谐不是趋同,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差别的平衡、稳定和统一。最的是在差别和对立中把握好“度”。《广韵》载:“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这些说要和谐就要把握好“度”。
可见和谐就是在差别和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它很好地把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度”,正是如此丰富的关于和谐主义的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与和谐主义图式。
(二)人类中心主义图式
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把人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主体,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人类中心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古希腊辩士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随之膨胀。培根说:“哲学的目的是制约自然。”“呼吁‘人类的知识与人类的权利是合一的’要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3]笛卡尔则说“我思故我在。”《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圣经》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卡森指出:“基督教教义把人作为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事物的主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东西——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连地球自身——专为人造的”[4]。“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就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的根源”,它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5]。“基督教人类把自身当成自然的绝对主宰,对于人类来说,的一切专门为他安排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人类中心”[6]。
可见,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有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图式和思维结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考虑理由的利益出发点和道德价值的评价依据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很少顾及其他方面的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中心,这相对于自然中心主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削弱了人的社会性”,“加剧了环境危机”[7]。与之相反,中国的和谐主义整体思维图式,能够包容多元文化和多样文明,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因此,倡导和谐主义,用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这是解决世界上的矛盾和冲突、保证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建构不同文明间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的根本途径,青年是祖国和世界未来的主人,用和谐主义图式指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并且作为同学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准则,必将有利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