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对外宣翻译对策的指导作用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12789
浏览:50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12
【摘 要】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心,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Jef.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无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外宣翻译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言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Jef·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理由”。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选择,就是因为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顺应论的核心就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的生成话语,语言的选择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
这一观点对翻译的研究有很大的启迪。Verschueren的语用纵观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无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翻译的选择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对拟翻译过程的异语的文本的选择,对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文本的选择,对文本再表达的选择,对信息加工的选择等,并选择相应的策略的技巧,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如果翻译目的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顺应的层次和内容,译者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策略,从而产生新的译文形式。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唯一的或标准的译文。译文的取舍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顺应内容、以及策略手段的选择等因素直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信任和支持,转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心,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随之要翻译成外文的各种资料也与日俱增,这给中国的外宣翻译工作者赋予了日益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何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是每个外宣翻译工作者共同心的理由。笔者认为外宣翻译应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顺应翻译目的,顺应原语文化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灵活选择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这种顺应的过程是动态的,在宏观上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微观上,则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建构成分、顺应于语篇结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的选择翻译策略,顺应具体的受众对象,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
下面笔者就一段关于长城的旅游景点简介的中文文本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翻译成英文文本进行阐述: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
,宏观层面上要顺应中西文化差异,其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超自然的万能的神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却是个外形跟中国“龙”差不多的口中能喷火的怪物,代表着残酷,是反面。此,在翻译“龙”的时候可归化和异化杂合的翻译策略,英语中的“dragon”,但要补充其的正面的感彩。所以要用一个褒义词“gigantic”。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归纳性的曲线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大演绎推理的直线思维方式。中国人重整体抽象轻局部具体,西方人喜欢用具体数字和实例来说明实物。因为这是一篇旅游方面的外宣文本,要使国外受众感知长城的长的用数字来补充。第三,微观层面上要顺应中英文的文本结构的差异,汉语结构特征是突出主题而英语行文的特征是要有主谓语。因此在英文文本中要对原语文本进行结构重组。
English versi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in the world. Just like a gigantic dragon, it winds up and down acrossdeserts, grasslands, mountains and plateaus, stretching approximately 6,700 kilometers (4,163 miles) from east to west of China. The masterpiece contributed to the wisdom and efforts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t is also the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
所以,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外宣翻译的过程及其模式可以描述为:解读原语文本,选择——对所选择用目的语表述时面对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
参考文献:
[1]林戊荪. 改善中译外工作, 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1992:8
[2] Oxford Advanced Lea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348
[3]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19
[4]李崇月, 张健. 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 [J]江苏大学学报,2009(11):77-79
[5]Bittner, John R. Mass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4th ed.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ve Hall, 1986:50
[6]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
[7]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9
[8]黄源深,梅德明. 英语口译实务 [M]. 北京: 出版社,2010
[9]仲伟和.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外宣翻译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言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Jef·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理由”。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选择,就是因为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顺应论的核心就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的生成话语,语言的选择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
这一观点对翻译的研究有很大的启迪。Verschueren的语用纵观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无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翻译的选择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对拟翻译过程的异语的文本的选择,对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文本的选择,对文本再表达的选择,对信息加工的选择等,并选择相应的策略的技巧,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如果翻译目的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顺应的层次和内容,译者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策略,从而产生新的译文形式。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唯一的或标准的译文。译文的取舍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顺应内容、以及策略手段的选择等因素直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信任和支持,转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心,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随之要翻译成外文的各种资料也与日俱增,这给中国的外宣翻译工作者赋予了日益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何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是每个外宣翻译工作者共同心的理由。笔者认为外宣翻译应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顺应翻译目的,顺应原语文化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灵活选择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这种顺应的过程是动态的,在宏观上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微观上,则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建构成分、顺应于语篇结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的选择翻译策略,顺应具体的受众对象,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
下面笔者就一段关于长城的旅游景点简介的中文文本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翻译成英文文本进行阐述: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
,宏观层面上要顺应中西文化差异,其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超自然的万能的神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却是个外形跟中国“龙”差不多的口中能喷火的怪物,代表着残酷,是反面。此,在翻译“龙”的时候可归化和异化杂合的翻译策略,英语中的“dragon”,但要补充其的正面的感彩。所以要用一个褒义词“gigantic”。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归纳性的曲线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大演绎推理的直线思维方式。中国人重整体抽象轻局部具体,西方人喜欢用具体数字和实例来说明实物。因为这是一篇旅游方面的外宣文本,要使国外受众感知长城的长的用数字来补充。第三,微观层面上要顺应中英文的文本结构的差异,汉语结构特征是突出主题而英语行文的特征是要有主谓语。因此在英文文本中要对原语文本进行结构重组。
English versi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in the world. Just like a gigantic dragon, it winds up and down acrossdeserts, grasslands, mountains and plateaus, stretching approximately 6,700 kilometers (4,163 miles) from east to west of China. The masterpiece contributed to the wisdom and efforts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t is also the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
所以,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外宣翻译的过程及其模式可以描述为:解读原语文本,选择——对所选择用目的语表述时面对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
参考文献:
[1]林戊荪. 改善中译外工作, 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1992:8
[2] Oxford Advanced Lea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348
[3]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19
[4]李崇月, 张健. 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 [J]江苏大学学报,2009(11):77-79
[5]Bittner, John R. Mass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4th ed.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ve Hall, 1986:50
[6]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
[7]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9
[8]黄源深,梅德明. 英语口译实务 [M]. 北京: 出版社,2010
[9]仲伟和.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