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22936
浏览:98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18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及情景性。学习是一个语境化的过程,语境教学任务是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以吉首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校翻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在真实、生动、有效的语境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任务、环境的协助和宏观调控下,推动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达到培养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模式
1002-2589(2013)23-0326-0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西方的金融机构和各种大型企业纷纷涌入我国,这就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及社会,教育界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任重道远。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空前繁荣。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从认知能力的培养转向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转向心灵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从事基础外语研究的学者与老师,对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但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却相对偏少。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的内化吸收,人本主义强调有真实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与他人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强调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加工、处理,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及教学起着作用[3]。这一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景联系密切的自主活动,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韩礼德(Halliday)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语篇的语境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什么语篇。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4]。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十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人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而翻译语境教学就是要求在生动、真实、全面有效的语境中,利用老师、学生、任务、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目的。下面结合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着重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输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推动者。在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中,教师要学生知识建构的的帮助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的指导作用:一是创造良好的翻译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真实有效符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的翻译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构所学知识的,创造良好的翻译学习环境。可以目的语环境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丰富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建构性。二是创造生动的翻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学生的情感领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增加对学习的自我制约。三是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可以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理解力的逐步深入,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以及对更多更深一步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模式
1002-2589(2013)23-0326-0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西方的金融机构和各种大型企业纷纷涌入我国,这就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及社会,教育界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任重道远。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空前繁荣。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从认知能力的培养转向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转向心灵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从事基础外语研究的学者与老师,对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但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却相对偏少。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由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布鲁纳、乔治·凯勒、马斯洛等)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的发展起来的[2]。建构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的内化吸收,人本主义强调有真实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与他人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强调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加工、处理,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及教学起着作用[3]。这一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景联系密切的自主活动,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还可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宏观语境指把具体某句话的实际环境或现实语境和社会情景各方面当作语境。微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来描写语境。我国语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理论,认为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韩礼德(Halliday)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语篇的语境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什么语篇。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4]。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十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人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而翻译语境教学就是要求在生动、真实、全面有效的语境中,利用老师、学生、任务、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目的。下面结合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着重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推动者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拥有英语专业教师近五十位。其中翻译课程教师12位。近几年来,学院教授翻译课程的老师们都致力于翻译教学策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在转变传统教育观点与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吉首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众所周知,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输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推动者。在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中,教师要学生知识建构的的帮助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的指导作用:一是创造良好的翻译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真实有效符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的翻译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构所学知识的,创造良好的翻译学习环境。可以目的语环境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丰富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建构性。二是创造生动的翻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学生的情感领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增加对学习的自我制约。三是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可以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理解力的逐步深入,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以及对更多更深一步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