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22644
浏览:99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30
摘 要:英语文学像中国文学一样,尤其是经典名作颇受国人的喜爱。它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翻译之后它所传播的文化和思想使人们获益匪浅、受用终生。书名作为英语文学书籍的书眼,与英语文学书籍的内容和思想一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作用更直观,更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本文将结合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去研究和分析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的变迁及策略,旨在理解和正确翻译英语文学书名。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策略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英语文学书籍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对英语文学书籍的关注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同时,人们以一种更加明确的目的去关注书籍中的内容以及它所传达的那种思想。书名作为一部书籍的眼睛更是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所以,英语文学书籍的译名也受到了更多的。书名的翻译自然要考虑语言使用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避开误解与不确切,妥善处理,做到译名既入乡随俗又能凸显和紧贴主题。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根本出发点,极大的转变了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策略,到对原书形式与内容上的取舍,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翻译作品的唯一最高标准,翻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原作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一)早期少数中国文人阅读英语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强大的西方国家文化的好奇心。这个时期,译名主要讲求新颖、独特,根本不管原著的书名而由译者另起炉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人的好奇心。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中国文人对于西方殖民帝国的简单好奇变成了一种为振兴羸弱的中国文化而有意识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时期,译名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爱国救世,译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人从外籍文化中获得变革的勇气。
(三)1949年至1979年,由于新兴国家的建立,民族情绪的高涨,国人对英美等西方列强的英语文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这一时期,译名的工作主要在那些不妨碍意识形态的对立文学上。
(四)80年代后,改革开放,国门的重新打开,英语文学如同潮水一般再次涌入中国。以英语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个时期,译名工作变得比较理性,同时也注意掌握民族的话语,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虽然,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无论怎么变迁,译名的工作由它的目的决定的。它适合了中国国情,满足了各个时期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
如今,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受众市场,要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扩大读者的销售市场,正确而恰当的译名是不可或缺的。维新派思想家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正确的译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靠的是对全书的了解,经过认真深思和推敲后的。正确的译名不仅是对原著作者的尊重,也是对原著知识和思想的尊重,更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和开拓更大市场,正确而恰当的译名是尤为必要的。
结语:
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转码过程,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交流过程,在译名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译名工作不会一帆风顺。如何才能够一个恰当和准确的译名,这不仅译者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准确把握社会和时代背景,熟悉不同国度的语言使用习惯。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经过自己的认真深思去准确判定它的目的。以目的论为指导,以翻译策略为媒介,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思想,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做好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玲,李艳.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J].延安大学学报(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版),2012(23)
[2]王腊宝.论英语文学研究的拓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7)
[3]秦绪.英语书名的翻译技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2)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策略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英语文学书籍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对英语文学书籍的关注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同时,人们以一种更加明确的目的去关注书籍中的内容以及它所传达的那种思想。书名作为一部书籍的眼睛更是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所以,英语文学书籍的译名也受到了更多的。书名的翻译自然要考虑语言使用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避开误解与不确切,妥善处理,做到译名既入乡随俗又能凸显和紧贴主题。
一、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书籍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构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在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目的论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一定有一个目的。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根本出发点,极大的转变了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策略,到对原书形式与内容上的取舍,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翻译作品的唯一最高标准,翻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原作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二、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的变迁
自战争以来,我国翻译和研究英语文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作品的译名更是形形色色,各有千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不断成熟的过程。(一)早期少数中国文人阅读英语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强大的西方国家文化的好奇心。这个时期,译名主要讲求新颖、独特,根本不管原著的书名而由译者另起炉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人的好奇心。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中国文人对于西方殖民帝国的简单好奇变成了一种为振兴羸弱的中国文化而有意识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时期,译名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爱国救世,译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人从外籍文化中获得变革的勇气。
(三)1949年至1979年,由于新兴国家的建立,民族情绪的高涨,国人对英美等西方列强的英语文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这一时期,译名的工作主要在那些不妨碍意识形态的对立文学上。
(四)80年代后,改革开放,国门的重新打开,英语文学如同潮水一般再次涌入中国。以英语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个时期,译名工作变得比较理性,同时也注意掌握民族的话语,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虽然,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无论怎么变迁,译名的工作由它的目的决定的。它适合了中国国情,满足了各个时期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
如今,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受众市场,要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扩大读者的销售市场,正确而恰当的译名是不可或缺的。维新派思想家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正确的译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靠的是对全书的了解,经过认真深思和推敲后的。正确的译名不仅是对原著作者的尊重,也是对原著知识和思想的尊重,更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和开拓更大市场,正确而恰当的译名是尤为必要的。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策略
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转码的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上的行动。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前,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在目的论的支配下,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具体的社会情况,迥异的语言使用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好书名的翻译工作。(一)直译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The Old Man and the Sea被直译成《老人与海》,米切尔·布雷克的Dances With Wolves被直译成《与狼共舞》迈克尔·克莱顿的Jurassic Park被直译为《侏罗纪公园》等等,这些直译的成功案例。直译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使用规则就是能直接体现书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时,就直译。(二)音译
英语小说习惯于用主人公名字作为书名,如:莎士比亚的Hamlet音译为《哈姆雷特》,夏洛蒂·勃朗特的Jane Eyre音译为《简爱》等等。音译的使用规则是用发音相似的汉字将外来语音译过来,音译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这种用法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习惯的积累和大家的认同。(三)意译
这种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建立在译者对原著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意译为《呼啸山庄》,查尔斯·狄更斯的A Tale of Two Cities意译为《双城记》等等。意译的表现形式是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留形式。(四)改译
改译的成功案例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Gone With The Wind改译为《飘》,改译使用的情况是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整表现全文思想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造和翻译。结语:
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转码过程,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交流过程,在译名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译名工作不会一帆风顺。如何才能够一个恰当和准确的译名,这不仅译者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准确把握社会和时代背景,熟悉不同国度的语言使用习惯。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经过自己的认真深思去准确判定它的目的。以目的论为指导,以翻译策略为媒介,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思想,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做好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玲,李艳.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J].延安大学学报(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版),2012(23)
[2]王腊宝.论英语文学研究的拓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7)
[3]秦绪.英语书名的翻译技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