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在文学翻译中的凸显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16561
浏览:70971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03
摘 要:哈代的短篇小说《三生客》一个横截面来表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农村的真实风貌,将现实主义描写发挥到极致。翻译这样的作品对译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本文试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分析《三生客》的两个中译本:顾仲彝先生的《三怪客》和赫鹏先生的《三生客》。
关键词:功能对等;《三生客》;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陈彦(1987-),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3
对《三生客》的分析,前人研究多从叙述技巧、现实主义精神、民间文学元素等角度切入,对其各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不甚深入。故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分析The Three Strangers的两个译本——顾仲彝先生翻译的《三怪客》(以下简称“顾译本”)和赫鹏先生的译本《三生客》(简称“赫译本”)。“功能对等”由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判断译文的可靠性……的是接受者能正确理解和领会译文的程度。因此,将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和领会的方式同译文接受者理解和领会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来表述功能对等是非常的”(奈达, 2001: 112)。奈达在提出了获得功能对等的六条原则,本文将结合该六原则分析两译本。
原文:“There’ll be plenty more next bee-burning”(哈代, 2000: 20).
顾译本:“下一次收蜜的时候,多着咧”(哈代, 1958: 34)。
无注释。
赫译本:“下一次熏蜂时,便又有了”(哈代, 2000: 21)。
尾注:熏蜂:用烟将蜜蜂熏出蜂巢,以便采集蜂蜜(ibid., 218)。
此处语境为:第二位生客嫌淡的蜂蜜酒不过瘾,非要喝浓的蜂蜜酒,牧羊人慷慨答应;夫妇俩去取酒时,牧羊人的妻子嗔怪丈夫,丈夫劝说妻子不要计较,明年蜂蜜还会有好收成。
此处,顾译本将bee-burning改译为“收蜜”,译文读者很快就领会到牧羊人夫妇所指的是采蜜收蜜的过程,基本上达到原文读者的阅读效果。只是译文读者的理解中缺少了收蜜流程的具体内容——用烟熏的过程,未免有点遗憾。赫译本将bee-burning直接译为“熏蜂”,然后又在尾注中标明熏蜂的过程和目的。笔者认为赫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又照顾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实为不错。两个译本都用自己的方式来为译文读者怎么写作,这一点值得肯定的。
原文:“…circulus, cujus centrum diabolus”(哈代, 2000: 28).
顾译本:把魔鬼包在中间(哈代, 1958: 38)。
无注释。
赫译本:“……围成一个圈儿,魔鬼留中间儿”(哈代, 2000: 29)。
尾注:原文为拉丁文,可能是限制魔鬼法力的咒语(ibid., 218)。
此时故事情节是宴会上的宾客第二位生客的歌词,了解到他是绞刑吏,大家都本能地往后退,将这位“魔鬼的化身”留在了中间,结果大家在远远的地方围成了一个圈。
原句对于没有拉丁文知识的读者来说相对晦涩。两个译本都用简单的汉语阐释出原拉丁语句的意思,但两者在处理策略上仍有不同。顾译本没有给这句话加上引号,译文读者没有也无法留意,只以为该句是作者对宴会上宾客动作的总结。而赫译本按照原文的格式,保留了双引号,告诉译文读者:这是一句话,而不是描述一个动作。赫先生又在注释中标明:原文为拉丁文,可能是限制魔鬼法力的咒语,这样,就使译文读者产生了和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拉丁文和咒语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符合当时的语境;同时,又阻止了读者“去主观猜测不合理的”(奈达, 2001: 120)。
关键词:功能对等;《三生客》;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陈彦(1987-),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3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其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以现实主义描写、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挑战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而闻名。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等威塞克斯小说。此外,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独具匠心,如《三生客》。在译介方面,中国从二十世纪20-30年始陆续介绍、翻译哈代的诗歌及小说作品,使他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知。二、从功能对等浅析《三生客》的两个中文译本
短篇小说《三生客》(The Three Strangers)收录在哈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威塞克斯故事》中。19世纪[1]20年代某天夜里,风雨大作,村舍中一对牧羊人夫妇正在大宴宾客。期间,三位陌生人相继敲门避雨。第一位性情随和;第二位举止粗鲁,是新来的绞刑吏;第三位没站一会儿就走了。不久屋外传来声,表示一死刑犯逃跑了。经讨论,宾客们一致认定第三位是逃犯,众人一起追拿,但结果发现他只是死刑犯的弟弟,而真正的逃犯——第一位客人早已趁乱逃跑。对《三生客》的分析,前人研究多从叙述技巧、现实主义精神、民间文学元素等角度切入,对其各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不甚深入。故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分析The Three Strangers的两个译本——顾仲彝先生翻译的《三怪客》(以下简称“顾译本”)和赫鹏先生的译本《三生客》(简称“赫译本”)。“功能对等”由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判断译文的可靠性……的是接受者能正确理解和领会译文的程度。因此,将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和领会的方式同译文接受者理解和领会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来表述功能对等是非常的”(奈达, 2001: 112)。奈达在提出了获得功能对等的六条原则,本文将结合该六原则分析两译本。
(一)功能对等原则1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可能产生误解的话,(1)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2)可以保留直译,但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ibid., 120)。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对于普通中国读者而言是陌生的。尤其是对译文中出现的特殊行业的工作流程,译文读者很难达到原文读者所能获得的所指。如:原文:“There’ll be plenty more next bee-burning”(哈代, 2000: 20).
顾译本:“下一次收蜜的时候,多着咧”(哈代, 1958: 34)。
无注释。
赫译本:“下一次熏蜂时,便又有了”(哈代, 2000: 21)。
尾注:熏蜂:用烟将蜜蜂熏出蜂巢,以便采集蜂蜜(ibid., 218)。
此处语境为:第二位生客嫌淡的蜂蜜酒不过瘾,非要喝浓的蜂蜜酒,牧羊人慷慨答应;夫妇俩去取酒时,牧羊人的妻子嗔怪丈夫,丈夫劝说妻子不要计较,明年蜂蜜还会有好收成。
此处,顾译本将bee-burning改译为“收蜜”,译文读者很快就领会到牧羊人夫妇所指的是采蜜收蜜的过程,基本上达到原文读者的阅读效果。只是译文读者的理解中缺少了收蜜流程的具体内容——用烟熏的过程,未免有点遗憾。赫译本将bee-burning直接译为“熏蜂”,然后又在尾注中标明熏蜂的过程和目的。笔者认为赫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又照顾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实为不错。两个译本都用自己的方式来为译文读者怎么写作,这一点值得肯定的。
(二)功能对等原则2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无法理解,也就是说,所指极为艰深晦涩,这就要在文字上进行某些变通,除非原文故意要写得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原文晦涩的特点可以保留下来,补充脚注来解释文字晦涩的特点是十分有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完全正确的”(奈达, 2001: 120)。如:原文:“…circulus, cujus centrum diabolus”(哈代, 2000: 28).
顾译本:把魔鬼包在中间(哈代, 1958: 38)。
无注释。
赫译本:“……围成一个圈儿,魔鬼留中间儿”(哈代, 2000: 29)。
尾注:原文为拉丁文,可能是限制魔鬼法力的咒语(ibid., 218)。
此时故事情节是宴会上的宾客第二位生客的歌词,了解到他是绞刑吏,大家都本能地往后退,将这位“魔鬼的化身”留在了中间,结果大家在远远的地方围成了一个圈。
原句对于没有拉丁文知识的读者来说相对晦涩。两个译本都用简单的汉语阐释出原拉丁语句的意思,但两者在处理策略上仍有不同。顾译本没有给这句话加上引号,译文读者没有也无法留意,只以为该句是作者对宴会上宾客动作的总结。而赫译本按照原文的格式,保留了双引号,告诉译文读者:这是一句话,而不是描述一个动作。赫先生又在注释中标明:原文为拉丁文,可能是限制魔鬼法力的咒语,这样,就使译文读者产生了和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拉丁文和咒语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符合当时的语境;同时,又阻止了读者“去主观猜测不合理的”(奈达, 200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