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6477 浏览:71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30
摘 要:由于译者参与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翻译文学经典化呈现出与原创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复数性就是其中之一。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既源于不同译者的竞争,也源于同一译者的重译;既表现在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内容上的相同,也表现在译文语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是原作与译作一对多关系及文学翻译作为“二度创作”的属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翻译文学;经典;复数
  经典化研究肇始于原创文学研究,其成果对原创文学的经典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面对翻译文学经典化的某些现象却显得苍白无力。譬如某一原作的早期经典译本被新的经典译本所取代,某一原作的两三种译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典化等等。翻译文学经典化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在意识形态批评,①以及经典化内外因素关系的探讨上,②其研究成果仍然无法有效解释上述现象。翻译文学经典具有不同于原创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③因此只有从文学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二度创作”这一基本特点出发,充分认识翻译文学经典化中译者的作用,④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才有望对上述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解释。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释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
  

一、译文内容相同

  询问普通读者是否读过某部外国文学经典,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他们或许会说读过但却忘记了小说的译者。读者在忘记译者的情况下仍然坚信自己读过《苔丝》,是因为在读者看来,无论谁是译者,《苔丝》始终是《苔丝》,并不会因为译者的变化而变成其他小说。这就意味着在普通读者的潜意识中,《苔丝》不同译本尽管可能存在高下之分,但它们哈代的同一部小说,有着相同的内容。这种认识其实并不仅存在于普通读者中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80年代为学生开列的经典阅读书目包括《哈姆雷特》、《简·爱》和《高老头》等,但都没有注明译者。⑤知道,这些作品都不止一种译本,⑥但在经典书目的推荐者眼中,它们莎士比亚、夏洛蒂、巴尔扎克的名作,并不因为译本的不同而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之所以有上述看法,是因为人们忽视了翻译文学不同于原创文学的独特品格。原创文学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翻译文学面对的却是固化为文字的文学作品。即使面对相同的世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构思出体裁、内容和语言等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无论翻开中国文学史还是英美文学史,很难找到上述几方面雷同的作品。面对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译本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不同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虽然会有差异,但与其中的相似和相同比较,差异不会是主流。尽管鲁迅在评《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⑦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绝不会有贾宝玉。不同读者尽管有不尽相同的前结构,但同一部文学作品总是有相对稳定的图式结构以及与空白相对应的定点。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人们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不会只有差异而无相同或相似之处,否则,面对同一部《红楼梦》,历代的红学研究者便沟通,跨语言跨文化的莎学研究也只是人们在同一个旗号下自说自话而已。
  读者和经典书目的推荐者对翻译文学的上述看法,还与翻译的本质属性密不可分。对翻译的本质虽然见仁见智,但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转换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以同一原作为出发点的不同译本,尽管受文学翻译“非文本目的”等因素影响出现一定的差异,但受“文本目的”制约,⑧仍然有着相同的内容,⑨不仅不足为怪而且理所当然。即便解构主义强调不确定性,但那毕竟是对语言的哲学深思,不能将其不检测思索地套用到诸如小说阅读和翻译这样的现实语言交流中,否则连解构主义自身也只能是存在于德里达等人头脑中、即使诉诸文字也难为他人理解的一些奇思妙想了。因此,既承认解构主义对语言终极深思的合理性,也不能否认同一部原作的不同严肃译本在内容上是相同的。
  

二、译文语言相似

  所谓译文语言相似,指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在语言上存在相似性,这是与原创文学经典相比较而言的,因为一般而言,原创文学经典不仅在内容而且在语言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译文语言相似是就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而言的,并非绝对上的相似。知道,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即使同一译者的初译和重译,其差异也是绝对的。译文语言相似既非绝对也非,但却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那就是不同译本都源于同一原作。傅雷曾将翻译比作临画,⑩是很有的。既然临摹的是同一幅画,结果就难免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甚至相同。因篇幅所限,此处仅以《苔丝》几个译本的两个段落为例予以说明。
  例1: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蕾谷布莱谷,是一处群山环抱、幽深僻静的地方,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但是它的大,却还不曾有过游历家和风景画家的足迹。马勒村就在它东北部那片起伏地带的中间。B11
  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莱克摩谷,也叫布莱克穆尔谷,是个群山环抱、清幽僻静的地方,虽说距离伦敦只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可大多数地方还不曾被游客或风景画家涉足过。马洛特村就坐落在这山谷东部的起伏地带。B12
  例2:
  要领略这山谷的景致,最好从四周的山顶上向下俯瞰不过夏季的干旱时节要除外。遇到坏天气,一个人没有向导,独自游逛到峡谷深处,就容易对那狭窄曲折、泥泞难走的路感到不满。B13
  要了解这个山谷,最好是在环绕它的山上向下俯视也许夏天的干旱季节除外。若是气候恶劣、又没有向导带路,一个人胡乱闯入这儿的腹心地带,是很可能对它那狭窄、弯曲、泥泞的道路感到不满的。B14
  显然,每一组的两个译文在句式、措辞和语序上都非常相似。上述译文的三位译者认真严谨的翻译家,他们使用如此相似的语言,绝不是巧合,因为三个译本中语言相似的例子并非仅限于上述两例。
  译文语言相似在同一译者的初译和重译之间表现得更加明显,张谷若的《苔丝》和傅雷的《高老头》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