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理由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4090 浏览:12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12-18
摘要:不仅作家在写作中具有特定的风格,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也具有各自的风格。译者在翻译中应注意保持原文作者的风格,使自己的译文更能切合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其内在的含义。对不同写作风格的作者,译者在译文中也应以对应的风格进行呼应,忠实回应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
  作者简介:彭霞媚(1978-),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 102206)
  1007-0079(2013)22-0233-02
  风格,也可称为格调,黄雨石先生在其《英汉文学翻译探索》[1]中曾有所论述:风格“主要是指由于各个作者(或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的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知识水平、才智、思想感情状况等不同,而在他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所表现的特点。简单地讲,爱用文言词或喜用口语,爱用长句或喜求简洁,盛气凌人或心平气和,严肃论争或诙谐谈笑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字风格。”
  所谓风格,也就是作家的写作特点。毋庸置疑,不同的作家,风格自然不尽相同;纵使同一位作家,由于各种理由,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作为目标语言和译入语言之间联系桥梁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本文只涉及文学方面的翻译)更要注意原文作者的风格。在力求保全原文并做到明白通畅外,还尽可能地重现其写作的风格。但指出的是,重现原作者风格并不意味着译者将自己的风格也加进去,相反地,译者永远都不应有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中最好只体现原作者的风格,体现书中人物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做到原文雅,译文也要稚;原文俗,译文也要俗,一律只提倡“雅”,也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在谈翻译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即要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不要全盘“中化”。但是翻译也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某些“土气”,即视原文人物的不同性格及文化层次等使用不规范的文句运用俚语。这样原作者对该角色的塑造在译入语中才能不失其精神。例如:
  “I kept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eggotty, “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译文为:“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说,“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
  原文里辟果提先生的话错误百出,说明他所受的教育不多,不是上流阶层的人物,译文尽可能地把表层结构的这一特点作了如实传达。检测如把译文中划线改为“我听到那消息后”,“当时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这种译文虽然通顺,但与原文风格不一致,已丧失原有的“土气”,不利于再现辟果提在原文中的。
  

一、不同风格的翻译样例

  18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论翻译原则》[2]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二是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著属于同一性质;三是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由此可见,掌握作者在原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和写作风格,只有这样,翻译时选词造名才有依据。词名的选择和安排都以能否比较圆满地再现人物与写作风格为标准。这样即使同一句话,由于人物的身份和作者风格的不同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译法。如More haste,less speed.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个风格淳朴的作家之手,就可译为“越快、就越慢”。但若出自于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个风格文雅的作家之手,则最好译为“欲速则不达”。同样地,若要翻译文风较为艳丽的作家如李煜的作品时,就应该以艳丽的文笔与之相应。以李煜的《菩萨蛮》为例:
  蓬莱院团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鸳鸯梦。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译为:An angel enclosed in paradise,
  There in her room,hushed with silence,she sheep at noon,
  With jade trinket and cloudy hair flung over the pillow,
  Her embroidered gown suffusing exotic fragrance.
  I enter stealthily,but the tinkling of my jade ornaments,
  Awakens her from her dream of two lovebirds.
  Slowly her face becomes gracious with iles.
  She gazes in my eyes with infinite gentleness.
  与艳丽的文风相对,则是质朴的文字。翻译此类文章时,为保持原作简朴的风格,就要注意用字的简约明快,要在简易处下工夫。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头几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对此段文字,John Turner译为:During the reign period T’ai-yuan(376-396)of the China dynasty,a man of Wuling who plied the fisher’s trade,losing all amount of distance as be made his way along a certain brook,suddenly came 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blossom which fringed the shore some hundred paces,no other trees interspersed,where on scented grasses fresh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lay fallen blossoms in profusion,at sight of which the fisherman was much ama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