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
网站原创
点赞:24649
浏览:109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21

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后从文学翻译的目的性,等值不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的,译者的创造性几方面来论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最后用实例来证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三个基本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字: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实例证明
0 引言
广义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包括凯瑟琳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汉思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学理论等几个学派的观点和策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缜密的研究,使得该翻译理论贴近翻译实际,反映翻译现实。功能翻译理论不再执着于字、词、句等较低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的对等,而是把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同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翻译情景、文化语境相联系,使得对翻译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有了合理的答案,译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语言的桎梏,获得较大的自主性。
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适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由此可知,即使承认文学翻译的目的性也并不否认文学作品的潜能,而并不是如有些学者以为的那样就只能把作品视为认知等值并不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的。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就忠实于原文文本,以保证它的文学性及艺术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根本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要求等值。例如: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舞台剧;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将一首阿拉伯诗歌逐字翻译出来作为不懂阿拉伯文的英国诗人意译的基础;把《格列佛游记》翻译成儿童读本等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
3.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Gan and suffers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Hawkes 译)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1,more delicate than XiShi
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比较一下杨宪益夫妇和Hawkes 先生的译文,可以看出在对汉语典故,比干、西子这两个词语的翻译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杨宪益夫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来传达原文,而Hawkes 先生意译的手段更好地保证了译文的连贯流畅,让译文读者能不被打断地、连续地读下去。这样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在此并非批评杨译不如霍译,只是想说明连贯原则在大量的文学翻译中的广泛应用。
3.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
[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47-49.
[5]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中国翻译,2006,(1): 14-15.
关键字: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实例证明
0 引言
广义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包括凯瑟琳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汉思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学理论等几个学派的观点和策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缜密的研究,使得该翻译理论贴近翻译实际,反映翻译现实。功能翻译理论不再执着于字、词、句等较低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的对等,而是把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同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翻译情景、文化语境相联系,使得对翻译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有了合理的答案,译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语言的桎梏,获得较大的自主性。
1 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内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有两大核心理论。一是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即把翻译策略和文本类型挂钩,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策略;二是翻译目的论理论,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后一种理论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卡塔琳娜莱思提出的。她以卡尔布勒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即内容突出型文本、形式突出型文本、感染突出型文本和视听媒介文本。她把翻译这四种类型文本的策略称为是文本导向型策略。在运用文本导向型策略时,译者要考虑文本类型、语言要素和超语言要素等各个方面的理由。但是,如果翻译是为了某个特殊功能,决定翻译策略的就不再是文本类型及其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超语言因素,而是翻译的具体功能。由翻译功能决定的策略,莱思称其为目的导向型策略。她认为用目的导向型策略产生出来的译文不应该被称为是翻译,而是改写。改写时所要考虑的是功能范畴的因素。这种目的导向型策略后来被弗米尔发展翻译目的论。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适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2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译者根据特定要求采取的一种行为,而任何行动有目的的。因此,文学翻译同样是译者为了实现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预期功能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文学翻译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完整的行为过程,文学译者的行动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种影响和制约便构成了文学翻译目的性的基础。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把某种目的付诸于某一文学文本就会限制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学理论经常把作品分为潜能和认知。目的论似乎把作品仅仅视为认知,而没有把作品看作是能够用于不同情形、不同接受者具有不同功能的潜能。这种评论,指出在完成某一作品的同时就已经付之以某种预期的功能或某些功能,目的论并不否认某一作品或许会有其始料未及的用途,但说明的是,译文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具有其潜在的作用或功能。由此可知,即使承认文学翻译的目的性也并不否认文学作品的潜能,而并不是如有些学者以为的那样就只能把作品视为认知等值并不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的。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就忠实于原文文本,以保证它的文学性及艺术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根本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要求等值。例如: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舞台剧;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将一首阿拉伯诗歌逐字翻译出来作为不懂阿拉伯文的英国诗人意译的基础;把《格列佛游记》翻译成儿童读本等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
3 功能翻译理论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3.1 目的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纵观文学翻译的历史目的原则对翻译的操纵处处可见。例如1853年William Chalmers Burns将英国17世纪小说家John Bunyan的小说 The pilgrim’s Progress译为中文,其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来。同样,鲁迅和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他们的目的在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3.
2 连贯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连贯原则较忠实原则更为。所谓连贯原则,即译文内容连贯以保证译文读者能读懂并能理解译文。这在文学翻译中也是非常,并且广泛应用的原则。表现在翻译手法上为意译或释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富含文化的典故翻译与目的语文化及语言习惯保持一致 。例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Gan and suffers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Hawkes 译)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1,more delicate than XiShi
2.(杨宪益夫妇译)
Notes: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比较一下杨宪益夫妇和Hawkes 先生的译文,可以看出在对汉语典故,比干、西子这两个词语的翻译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杨宪益夫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来传达原文,而Hawkes 先生意译的手段更好地保证了译文的连贯流畅,让译文读者能不被打断地、连续地读下去。这样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在此并非批评杨译不如霍译,只是想说明连贯原则在大量的文学翻译中的广泛应用。
3.
3 忠实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文要遵循目的原则,其次遵循连贯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尽量遵循忠实原则。所谓忠实原则,即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文本。这也是传统上的忠实对等观。在文学翻译中这种观点从古到今都占着比较的地位。因此忠实原则的应用例子举不胜举。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就更加忠实于原文文本,力图复制原文的内容语言形式文体风格等。4 结语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上的翻译理论研究范围,将翻译研究与译语国家的文化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而且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参考文献
[1]李慧君.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
2. (11).
[2]胡作友,李而闻.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以《格列佛游记》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 ( 4).
[3]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 (6): 253-254.[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47-49.
[5]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中国翻译,2006,(1):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