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眺望世界的窗,沟通文明的桥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9858
浏览:3648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9-14
纵观国内冠名“外(国)语”的大学,很容易发现,它们的数量并不多,掐指一算,不过十几所。这其中最早建立的有四所,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1941年创建)、上海外国语大学(1949年创建)、西安外国语大学(1951年创建)、四川外国语大学(1951年创建),加上后续创建的四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主体为1964年成立的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年创建)、大连外国语大学(1964年创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65年创建),这八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外语院校,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大外语学院”。
由于这些院校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加上过硬的外语学科实力。因此,每年的报考人数都非常多,这导致了竞争也比较激烈。
在人才培养上,外语类院校通常会在前两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主要训练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从大三开始,这些外语专业学生开始接受口译、笔译的系统训练。说明的是,不同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使得这些冠名“外(国)语”的大学在某一外语领域成绩斐然。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凭借其与日韩相邻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日语和韩语。大连外国语大学目前最突出的是日语,实力排名位于东北地区高校第二位,同时,该校还获得日本政府的无偿援助,建立“大连中日友好援助会”,形成了除日本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日语教学基地。选择前,这些院校的创建背景,也值得关注。
有资料表明,早期创建的四所外语院校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个特点:培养俄语人才,怎么写作军队和国家外交。从这些学校的历史沿革,就可见其端倪。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建校伊始即隶属于直接领导。同样,四川外语学院的办学早期,就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中国人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专修部的办学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西北大学外国语文系俄文组、俄文专修科、兰州大学俄文系、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合并组建的西北俄文专科学校。
为什么早期的外语院校,均以俄语专业立校呢?分析其理由,原来新中国成立伊始,新中国领导人就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时要“另起炉灶”。在这种背景下,于是确立和民国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倒向苏联、亲近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战略。开设专门培养懂得俄语外交人才的学校显得尤为必要。于是,1941年建于延安、后经晋察冀华北根据地进入首都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跃入了领导层的视野,因而备受,率先被确立为培养专门外交人才的高等学府。这个时期,北京外国语学院主要培养俄语、东欧及周边各个国家的语言人才,北外定向给外交部培养人才。
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外语学院成立,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院校开始少量培养懂西方国家语言的外交人才。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开始接触,国家急需英语外交人才,开始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和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外交工作的迅速开展,客观上补充各个语种的外交人才,这些外语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适时增加了许多语种。改革开放后,这些院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不断增设了不少小语种专业。
如今,当以全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冠名“外(国)语”的院校时,恍然明白,这些院校在其创建初期的确为国家和军队提供了大量急需的,高质量的外交和翻译人才。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外语院校的功能和怎么写作对象也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在兼顾为怎么写作国家外交的同时,更承担起了培养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中国庞大的高校群体中,它们是一支特殊、不可忽略的“劲旅”,值得关注。
兼容并蓄,美名流传——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昕
没有气势恢宏的布局,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没有湖,没有水,甚至连学校西院的喷泉都常年干涸——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这所学校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学子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她像一位身形娇小却落落大方的中国女子,安静地坐落于熙熙攘援的西三环北路尽头,历经七十多载风云变幻,仍旧保持着从容和朝气。她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她的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北外已经了全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语种最多的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了众多的外语人才、出色的外交官,还有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翻译人才。在北外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北外的校友。这是让北外人自豪的,也激励着北外人继续努力前进。除此以外,出色的语言环境和全面的综合训练也让杨澜、许戈辉、何炅等一大批北外校友从这里走出,开始了他们在镁光灯下的华彩乐章。
如今,北外已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大学。截至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开设54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6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是中国教授语种最多的高等学府。
北外被西三环主路分为东西两院,像两座闹市中的花园。如果你放慢步伐走近她,就会在这片芬芳之中找到心灵的宁静。正所谓:苏州桥畔,紫竹院前,享万寿寺绵泽庇荫,临魏公村人烟缠袅,坐拥三环稀世繁华,却显四季安和常宁,修身习能,陶人怡情。
北外也是一所充满着异域文化的多元化大学。从学校富有清真特色的阿拉伯语教学楼到用学校所开设的50多种语言拼凑而成的图书馆大楼墙面,校园里浮动着浓烈的文化气息。而在文化广场上,由学生社团和各院系自发举行的各类活动常常在此开展宣传造势活动。“伊比利亚文化节”“亚非之旅”“法德文化节”,各种有着浓郁的院系特色和异域气息的文化活动能让人足不出校,却能遍览世界五大洲的多彩文化。更有幸的是,许多外国大学艺术团体常常造访北外,在北外的千人礼堂为全校师生免费上演艺术大餐。此外,在北外,大型的活动都会有使馆的人来捧场,也常有使馆的车进进出出。作为北外人,自然会有一种真实的骄傲。因为北外,好像把你同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在北外,语言永远是主题,不同语言传递的各种人类文明也不断地充实丰盈着北外人的思想。
由于这些院校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加上过硬的外语学科实力。因此,每年的报考人数都非常多,这导致了竞争也比较激烈。
在人才培养上,外语类院校通常会在前两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主要训练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从大三开始,这些外语专业学生开始接受口译、笔译的系统训练。说明的是,不同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使得这些冠名“外(国)语”的大学在某一外语领域成绩斐然。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凭借其与日韩相邻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日语和韩语。大连外国语大学目前最突出的是日语,实力排名位于东北地区高校第二位,同时,该校还获得日本政府的无偿援助,建立“大连中日友好援助会”,形成了除日本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日语教学基地。选择前,这些院校的创建背景,也值得关注。
有资料表明,早期创建的四所外语院校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个特点:培养俄语人才,怎么写作军队和国家外交。从这些学校的历史沿革,就可见其端倪。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建校伊始即隶属于直接领导。同样,四川外语学院的办学早期,就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中国人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专修部的办学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西北大学外国语文系俄文组、俄文专修科、兰州大学俄文系、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合并组建的西北俄文专科学校。
为什么早期的外语院校,均以俄语专业立校呢?分析其理由,原来新中国成立伊始,新中国领导人就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时要“另起炉灶”。在这种背景下,于是确立和民国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倒向苏联、亲近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战略。开设专门培养懂得俄语外交人才的学校显得尤为必要。于是,1941年建于延安、后经晋察冀华北根据地进入首都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跃入了领导层的视野,因而备受,率先被确立为培养专门外交人才的高等学府。这个时期,北京外国语学院主要培养俄语、东欧及周边各个国家的语言人才,北外定向给外交部培养人才。
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外语学院成立,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院校开始少量培养懂西方国家语言的外交人才。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开始接触,国家急需英语外交人才,开始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和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外交工作的迅速开展,客观上补充各个语种的外交人才,这些外语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适时增加了许多语种。改革开放后,这些院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不断增设了不少小语种专业。
如今,当以全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冠名“外(国)语”的院校时,恍然明白,这些院校在其创建初期的确为国家和军队提供了大量急需的,高质量的外交和翻译人才。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外语院校的功能和怎么写作对象也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在兼顾为怎么写作国家外交的同时,更承担起了培养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中国庞大的高校群体中,它们是一支特殊、不可忽略的“劲旅”,值得关注。
兼容并蓄,美名流传——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昕
没有气势恢宏的布局,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没有湖,没有水,甚至连学校西院的喷泉都常年干涸——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这所学校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学子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她像一位身形娇小却落落大方的中国女子,安静地坐落于熙熙攘援的西三环北路尽头,历经七十多载风云变幻,仍旧保持着从容和朝气。她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她的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北外已经了全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语种最多的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了众多的外语人才、出色的外交官,还有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翻译人才。在北外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北外的校友。这是让北外人自豪的,也激励着北外人继续努力前进。除此以外,出色的语言环境和全面的综合训练也让杨澜、许戈辉、何炅等一大批北外校友从这里走出,开始了他们在镁光灯下的华彩乐章。
如今,北外已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大学。截至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开设54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6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是中国教授语种最多的高等学府。
北外被西三环主路分为东西两院,像两座闹市中的花园。如果你放慢步伐走近她,就会在这片芬芳之中找到心灵的宁静。正所谓:苏州桥畔,紫竹院前,享万寿寺绵泽庇荫,临魏公村人烟缠袅,坐拥三环稀世繁华,却显四季安和常宁,修身习能,陶人怡情。
北外也是一所充满着异域文化的多元化大学。从学校富有清真特色的阿拉伯语教学楼到用学校所开设的50多种语言拼凑而成的图书馆大楼墙面,校园里浮动着浓烈的文化气息。而在文化广场上,由学生社团和各院系自发举行的各类活动常常在此开展宣传造势活动。“伊比利亚文化节”“亚非之旅”“法德文化节”,各种有着浓郁的院系特色和异域气息的文化活动能让人足不出校,却能遍览世界五大洲的多彩文化。更有幸的是,许多外国大学艺术团体常常造访北外,在北外的千人礼堂为全校师生免费上演艺术大餐。此外,在北外,大型的活动都会有使馆的人来捧场,也常有使馆的车进进出出。作为北外人,自然会有一种真实的骄傲。因为北外,好像把你同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在北外,语言永远是主题,不同语言传递的各种人类文明也不断地充实丰盈着北外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