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之翻译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7240 浏览:12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影响非常重大。在文化极其多元的大背景之下,很有必要仔细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探讨西方文化在英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的表现,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翻译
  

1.前言

  不同文化会引发不同的审美观念。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翻译时特别注意区别语言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明显,这些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西方文学的欣赏和翻译。所以,在翻译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时,不光要钻研其语言,更要研究该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作品当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2.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

  

2.1价值观区别

  在西方的价值观中,强调个人是社会核心,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注重群体价值。中国人更加侧重关心集体利益,讲求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大局利益。而西方传统文化极其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有些人会用牺牲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种特殊差异从的英语词汇表达上可以看出来,例如以强调自我为中心的“self made、self dependence”等“self”系列词语[1]。英语有一句俚语“God always helps the people who can help themselves.”,而中文里则有“一根筷子被折断,10跟筷子抱成团。”等类型的语句。
  

2.2民俗差别

  每个民族的风俗都各有特点。在我国,从久远的古始,红色就被认为是欢庆、祥瑞的象征,有时候甚至是权力的象征。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大红人”指各方面都吃得开的人;“红红火火”指日子过得开心、富裕;“开门红”通常指企业首次好运。在古今大量的文章中,“红”也被用来形容美好的女性,如“红颜知己”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大多代表不好的意思,比如,“see red”意为 “非常生气”,“go in red”指财政危机。
  

2.3思维差别

  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别较大,地方风俗也各有不同,使得两个地域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极其繁杂。西方种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分析,文章中句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讲主次分明,形成句子独特的“树形”结构。而在我国延续至今的传统思维中,“和谐美”非常,语句中的动词被视为结构中心,句子呈层层递进的形态,构成独特的“竹形”结构[2]。
  

3.西方文化在其文学中的表现

  

3.1希腊神话的影响

  西方文学与希腊神话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在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当中就有体现。西方的大文学作者都会去希腊神话寻找素材和灵感。例如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诗歌巨人雪莱等。可以断定,希腊神话在很大程度上丰满了西方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对这些神话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就无法理解那些文学作品的精髓和内涵,也不能全面地体会到作品创造者想要表达的深远。翻译时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诠释不出作者深层次的文化情结。因此,熟读希腊神话故事,追溯其内在渊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洞悉神话典故的内涵。例如西方有一句人们熟知的俚语“Shyness is her Achilles’heel.”这句话就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Achilles是一位众人景仰的英雄,他出生之后,母亲提着他的脚踝将他浸入冥河中,除了被母亲握住的部位没有受到浸洗,浸到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抵挡住兵器的进攻。 结果,对手知道了他脚踝的秘密,一箭射中他的脚踵要了其性命。所以,“Achilles’heel”特指一个强大的人的弱点。整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羞怯乃她身上致命的弱点”。如果不熟悉这个故事,不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着手。
  

3.2《圣经》的影响

  《圣经》被视为欧美文化的奠基石,也是人们虔诚遵循的为人准则。《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英语这一门语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圣经》堪称基督教的一部旷世巨作,它题材丰富,内容饱满,包含了戏曲、诗、小说、信件等各种体裁,讲述了书中主人公们不同的期盼、疑惑与虔诚的心理状态。大量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都源自《圣经》[3]。艺术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灵活地运用《圣经》里出现的剧情和描写方式,使自己的文章书写更加性灵、语言更加丰富、架构更加清晰、情节更加曲折。这样不仅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在文章中很好地加入了本国传承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在吸引读者、成就自我价值的同时,起到了加强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这样,文章在历史中更加有了不朽的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比如,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其《失乐园》就取材自《创世记》,《力士参孙》取材自《路加福音》。《圣经》中优美的语言,尤其是各种有趣的典故和生动的成语故事,被世界文学艺术家们争相引用。应用的逐渐广泛,《圣经》中的大量典故已经演变成口语应用到英语之中, 固定词汇,例如“Judah’s kiss”等。对于英汉翻译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地了解《圣经》,这些文化和典故就了翻译工作中的盲点 ,导致理解上巨大偏差,准确而漂亮的翻译也就无从谈起。
  

4.西方文学的翻译技巧

  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工作也渐渐倾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总结起来,在翻译过程中转换文化有归化与异化两种技巧。有关专家指出,翻译工作者应该区别看待归化法的不同前提条件:一种是对原著绝对忠实的归化,一种是不忠实条件之下所做的归化。忠实规划者一般来说是具有较强规定性的,而不忠实归化则属于描述性。归化异化两种不同概念也被当成直译及意译方式的延伸,但并不跟直译与意译完全画上等号。归化与异化两个概念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为文化特有的性质,绝对性质的归化及异化从某种理论来说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翻译中不管使用何种策略,其用到的策略多少都会互相覆盖,所以,看似不同的归化和异化只是两个方向,所使用到的具体翻译手段,转变其所占比重,并由此表现出措施上的不同趋向性[4]。具体而言,归化策略比较常用的有替换和省译等几种;而异化比较常用的手法包括直接翻译、读音翻译、注解等。归化、异化两种概念并不是矛盾存在的,二者互相完善和辅助,推动翻译策略的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