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再深思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0024 浏览:134181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8
【摘 要】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形势,并分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前状况和主要理由,指出其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民族院校应转换教学思路,结合院校实际整合资源,突出教学特点,并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院校 英美文学 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学习英美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外语人才。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的种族背景如何,用何种语言写作,对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理想的体现,会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和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形势,并分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前状况和主要理由,指出其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信息电子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极大提升了其相互传播的速度,也为强势文化的输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文学是文化的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国别之分的,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组成,英语专业的学生阅读和研究英美文学史上那些里程碑似的作品,能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在提高个体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打下基础。
  文化的全球化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畅通性为接触英美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便利,使有条件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世界前沿的文学理论和最新的文学文本,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其次,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心”逐渐被打破,“主流”逐渐被取代,多种话语,尤其是少数族裔的话语竞相显示出其竞争力,并与传统上的“主流”形成了杂糅共生的局面。近半个世纪以来英美文学界的族裔文学研究热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这也为国内的英美文学教学,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然而机遇之外,挑战并存。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时空距离,信息在瞬间变得纷繁复杂。如何在庞大的信息中迅速的完成有效提炼?如何在多重话语的争执中把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如何在快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维护经典文学的高雅性和神圣性?这些理由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的难度。
  二、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目前状况与主要理由
  (一)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前状况
  目前国内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大多开设有英美文学课程,其中“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一般为必修或必选课,在第5-6学年开设,此外依据师资力量的不同,大多还会开设一至数门与英美文学或文化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在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之外,相关课程还有“英美文化选读”“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选读”等。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和数量每学年并不固定,一般依据开课老师的计划和选修学生的人数而调整。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般选用权威专家学者编写的经典教材,如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和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等。选修课教材的选择相对更为灵活,少数院校会选用国外原版资料或教师自编教材。而言,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规范有余,特色不足;传统有余,创新不足。
  

(二)主要理由

  限制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来自师资和生源两个方面。目前民族院校的管辖一般隶属国家民委、各省(或自治区)和各级市、地、自治州等。除少数由国家民委直属的院校进入211、985名单,其余大多数的民族院校的级别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力量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吸引高端的人才,造成英美文学方面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少,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师资也获得较高层次的进修机会,尤其是广大的中青年老师,科研来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民族院校本身师生比就严重失调,而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大多数为青年教师,他们常常教学任务繁重,理论积累有限,再加上大班教学的客观事实,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教学的效果。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无法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广阔的视野,唯有亦步亦趋的遵循经典教材,偏重对教材的知识性传授,而少有对文本的启发式阅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一学期下来,只能被动的记住一些作家作品的名字,强行记忆下某些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定义,对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即便是这样知识性的传授,其效果的持续性也非常有限,只能应付一时的考试,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对英美文学和文化缺乏基本的知识积累。由于学生的家庭相对比较贫困,大学学习转变自身经济状况的需求比较迫切,这使得学生倾向以狭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学习中浮躁的心理比较严重。他们偏重某些教授实际运用技能的课程,而对文学课程缺乏兴趣,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观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改革思路与应策略略

  (一)转换思路,从知识性传播转向人文精神的传播
  文学教学的根本,是借用经典的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化的时代,中国与英语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优势,将在交流中充当“使者”的角色,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不仅要把西方优秀的人文理念介绍到中国,也承担着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和新时期中国人的职责。从这个上而言,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显得至关,不仅关系到沟通是否能够顺畅实现,也会直接影响到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熏陶的上来实施,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