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化相遇与碰撞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7917 浏览:81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亨利·詹姆斯一生致力于“国际题材”小说的创作,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在美国人胸中的欧洲戏”。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踏上欧洲大陆进行文化朝圣的美国人,他们带着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感,去欧洲大陆旅居移民。本文以小说中的女性为切入点,分析在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大背景下,亨利·詹姆斯小说所赋予的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即从文化碰撞走向文化融合。
  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主观文化的外在体现。主观文化通常被加以物化,社会制度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的延伸,但作为外在存在物,它们获得了独立的身份,这种“具象”的存在使入忘记了其背后的动因。
  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空间的文化,它们各自的主观文化是客观文化表现出来的。欧美不同的经济体系、社会习俗、文学等影响了欧美主观文化的外在表现,美国人产生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指文化认同的矛盾和不确定,即主体与他所属的社会文化传统失去了联系,迷失了社会文化的方向,产生观念、心理、行为的冲突以及焦虑。美国文化界的精英最先感受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亨利·詹姆斯就是其中一位。马库斯·坎利夫在《美国文学》中这样描述:“到了1920年,美国作家移居欧洲已成了一种风尚,当时的评论家约瑟夫森(他本人也是一个移居国外的人)有这样的发问:‘知识分子移居国外是不是会和身强力壮的人迁居美国同样构成理由呢?’知识分子日甚一日地写票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去呼吸更新鲜的空气。”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在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驱使下,从美国到古老欧洲大陆朝圣,希翼能够建构自身美国文化人的身份。亨利·詹姆斯代表作品《黛西·米勒》中的黛西、《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德莫福夫人》中的俞斐美小姐等从美国到欧洲旅居的初衷为了完成心中笃信的文化朝圣之旅。她们是美国新时期进步女性的代表,来自中上阶层、有知识、个人独立意识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亨利·詹姆斯以这一批女性为典型代表影射了当时大批量的踏上古老欧洲大陆的美国人。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当小说中的美国姑娘尽情体验欧洲文化时,总避开不了欧美文化相遇时的尴尬。
  美国作家威廉·布鲁斯认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塑造的一批去欧洲大陆朝圣的美国文化人,因对自己文化身份产生焦虑而踏上欧洲的朝圣之路。然而,当他们面对灿烂的欧洲文化时,欧美文化在相遇后产生的碰撞又让他们开始思索如何构建美国自己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身份。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欧美文化碰撞表现在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等方面。是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的不同。”
  世纪末的欧洲等级森严,上流社会有着严格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欧洲,根据人的出身可以分成若干等级。其中。出身上层的贵族阶层包括从宫廷王室到世袭爵位头衔的人,他们大都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享受自己的宫殿和古堡,与下等人之间没有太多交往。这与美国的情况大相径庭。美国社会不同的阶级结构,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但大多数的美国人喜欢将自己看作一名与他人平起平坐的中产阶级成员。
  在美国是没有“人”的等级观念的,主人和仆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不像欧洲的等级、礼节那么分明。在小说《黛西·米勒》中有一个关于仆人的细节,黛西一家带着仆人旅居欧洲,并且对待自己的仆人非常友善并在一个桌子上一起吃饭。习惯欧洲生活习惯的斯蒂洛太太看到黛西小姐“善待”仆人的举动就十分反感。认为黛西一家是低等人,太没有“身份”了,不愿意与她们接近。在新旧世界的两个文化空间中,各自的历史进程孕育了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比较古老的欧洲,美国社会少了许多清规戒律。人们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随意自由,而在古老欧洲这种自由程度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