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4099 浏览:1047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摘 要:推进旅游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建设,是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和模式的途径。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索了旅游英语专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措施,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升学制度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旅游英语专业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高职教育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相互承接、自然衔接的一种整体教育系统。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容,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有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旅游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特点,要求该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较强的语言技能的高端涉外旅游人才,而构建中高职整体教育系统、创立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是提升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明确旅游英语专业中高职人才等级划分和培养目标、设计该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优化3+2的学制建设等,旅游英语专业探索整体职业教育培养系统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以旅游英语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五个方面探讨了本专业形成整体教育系统的具体措施,探索了本专业更加完整、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衔接

  根据社会和涉外旅游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定位和职业标准,确定旅游怎么写作类语言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本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开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和错位。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原则。实现旅游英语专业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本专业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语言类人才;而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端语言技能型人才,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共同制定并分别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把握共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层次及目标,保证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重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内涵衔接的首要任务,推进本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经过课程的整体设计、科学分配、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实现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有机组合和衔接。应根据涉外旅游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中职阶段课程设置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策略的培养,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则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复杂理由的解决能力。同时课程体系的衔接还要求设计好中高职衔接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既保证无法衔接升学的学生能够掌握就业所必要的实践技能,也要保证实现升学的学生各个实习环节设计合理。
  

四、旅游英语专业学制的衔接

  学制衔接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以教学制度的形式规定出来,是中高职衔接的制度通道。学制衔接是对整体职业教育系统的构建,从制度上保证了中职生平等的升学权利,对口升学体现了其升高职的优势。旅游英语专业目前的五年一贯制的学制,体现了中高职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取消选拔环节,避开职业教育另一种“应试教育”;而且,中高职阶段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具有一贯性,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连接性,从而避开中高职课程上的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政策与制度的衔接

  旅游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除了模式和技术上的衔接,还要进行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办学体制。建设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为契机,推进实现中高职内涵衔接。,设计职业教育灵活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面向拥有同等级别证书的人获取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其次,制定职业教育直接升学制度,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多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再次,探索中高职衔接淘汰制度,淘汰制度的考核内容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知识技能并重的原则,对专业技能的考核采取资格认定等多种方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杨延理顺环节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J]教育与职业,2000(8)
  [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4]夏瑛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4(8)
  作者简介:解慧琴(1980-),女,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