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黑龙江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5193 浏览:1309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摘要】 跨文化意识在黑龙江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研究,是为了实现黑龙江省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从它的解释能够更准确反映旅游景点的内容和内涵,方便外国游客更好的游览和理解景点的名字,扩大黑龙江省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旅游景点,英语翻译
  经济社会发展全球一体化,使得我国和世界紧密联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文化意识交流明显增加,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不同文化的国际游客间相互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承担着信息交流的职责和任务,旅游英语作为国际旅游业的交流媒介应运而生。如何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旅游景点,涉及到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理由。
  

1、跨文化意识的学者解读

  Hanvey(1979)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Robineet认为要熟悉某一社会中所使用的语言,就不能不了解该语言的可接受性和得体性。Camperz认为语法约束涉及的是句子的理解理由,而社交约束解决的是句子的可接受性。国内学者相较于国外学者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都强调文化表现为个人对他人他物的行为准则。王再玉和蒋柿红认为从跨文化意识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语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钱元元提出旅游英语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活动。国内外学者的解读,发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掌握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策略,是解决跨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的和难点。
  

2、跨文化意识翻译与旅游英语

  翻译的功能主要是把某具有某种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或某种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以及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如果没有翻译,就不能够了解它国文化,吸收它国文化精髓。所以,翻译本质属性就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这其中跨文化意识尤为。
  旅游业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地方性四大特点。旅游英语作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具有语言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对国外游客来说,异国旅游不仅可以游览观光,还可以感受当地文化。外国游客旅游英语开展旅游互动交流,也是一种文化消费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把一国语言翻译成另一国相应语言,对方自身文化修养来增加对当地文化内涵的理解,领略当地文化韵味。旅游英语肩负着实现跨文化翻译,展现异国文化的重任。
  

3、旅游英语在跨文化意识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黑龙江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不但要传播信息,还要吸引游客对黑龙江旅游景点产生兴趣,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误解。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下应用策略。
  (1)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地名、景点名称的翻译。目前,在黑龙江省旅游英语地名译法很不统一,例如:松花江,有的译为the Songhua, 也有的译为the Songhua River。通常旅游景点的名称如属汉语“单名”, 为照顾韵节和外国游客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和“园”等同时译出。如果旅游景点名称是“双名”,如五大连池可译成Five Lotus Ponds,镜泊湖可译为Jingpo Lake。这样更加通俗易懂,避开文化冲突。另外,什么情况下什么译法,还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例如龙塔,有的直接译成Dragon Tower,这无法体现龙塔的文化内涵,因为龙不并存在,国外没有龙的概念。若译成Haerbin Spire,则体现了对黑龙江文化的理解,确保了译文与原文的最大近似度。
  (2)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景点中古诗词及谚语的翻译。黑龙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描写旅游景点时,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诗词随处可见。如何在翻译中达到既忠实原文,又能体现作品文学性,跨文化意识翻译。比如杨泰师作为渤海国前期杰出诗人,他的七律《夜听捣衣》,涉及到古代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方言“捣衣”,就是把衣料放在石板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将脏衣服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如果直译,显然不能为国外人理解,可译成Listening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in Night,这能够更好表达诗的意境,让外国人读懂诗的内涵。另外,黑龙江地方谚语也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可将黑龙江旅游景点直译并加以解释的手法,以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如马蜂的尾巴——真(针)毒,可译成hornet’s tail like needle with poison,其中真与针谐音,尾巴上的针是真的很可怕,所以译成上面的句子,更好的体现了黑龙江谚语的幽默感。
  (3)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名称的翻译。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但是外国游客对黑龙江的历史不熟悉,补充朝代公元年份。例如:渤海国,可译为Balhae(698-926),这样外国游客能更好理解黑龙江省历史。清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在翻译外国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添加人物背景资料,补充个人身份、历史地位和功绩等。如“大祚荣”可译Dae Jo Yeong,The first emperor founded Balhae in histor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698。这样的翻译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了解黑龙江历史人物及朝代,不至于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4)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景点中的历史文化词汇的翻译。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不同,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词汇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任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都在翻译中化解。其目的始终应以顺利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外国人对哈尔滨文庙的了解有限,尤其是历史很短的国家,所以在翻译有这种文化内涵的景点时,可译成Harbin Confucian Temple,因为儒家思想世界闻名,其中创始人孔子更是世人皆知,就像马克思在世界一样著名。如果文庙要是翻译成Harbin Temple,其作用就像和普通的寺庙一样了,不能很好的表达跨文化意识内涵。
  

4、结论

  黑龙江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是把英语作为交际语言为国外游务的,目的不但要传播信息,还要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以及人文、自然景观,进而让外国游客产生对黑龙江黑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此,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误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世界范围内来传播黑龙江乃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 Bettyw, Robinett,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P.150 and P.152.
  [2] H.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 Hu Wenzh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U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11.
  [4] Samovar, Porter and Jain,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12.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陈刚.旅游英语与涉外导游[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