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5360
浏览:14987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25
摘 要: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个性化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学生本位价值取向为主体,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为两翼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突出个体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宗旨,能够有效发挥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社会发展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开放式;个性化;价值取向
1002-4107(2013)09-0032-03
课程设置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内容和保障,是社会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衡量人才质量、规格和要求的标杆,也是判定学校办学方向及效益的标尺。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1],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无疑对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除试点高校外,全国各省高校也据己实情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值得思考。纵观180所试点高校的改革,无疑有借鉴作用,但也存在弊端。
,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时间常为1—2年,主要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12—16个必修学分,提高阶段主要为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修读选修课虽为拓展课程,但对多数学生而言,这类课程已超出16学分的修读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和费用负担。此外,基础阶段相对长,提高选修时间短,难免与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考研、求职等发生冲突。
其次,由于多数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已完成12—16个学分的修读,给予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空间小,仅少数学生享有此殊荣,这无疑有悖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宗旨。此,特提出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真正做到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
二、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本质及其性的基础上,并非建立在学生的偏好、社会或政治家意愿的基础上。课程须依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3],课程为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怎么写作。学科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因此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但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培养、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来确定教育目的[4]。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的培养和教育人,课程以怎么写作社会为目的,注重社会因素对课程的终极制约。因此,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社会为主,突出学科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但课程充满工具色彩,忽略甚至放弃对其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深思,学生被当成是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开放式;个性化;价值取向
1002-4107(2013)09-0032-03
课程设置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内容和保障,是社会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衡量人才质量、规格和要求的标杆,也是判定学校办学方向及效益的标尺。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1],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无疑对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目前状况
《课程要求》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提出要求,又为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空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全国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教育部高教司首批180所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例,其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为:(1)分阶段。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主要完成12—16个必修学分,提高阶段主要完成4个必修学分,提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学业需求的课程。(2)分课型。在基础阶段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视听说课程(2课时/周)和读写译课程(2课时/周),加大听说能力的训练。“3+1”或“2+2”等教学模式,以大班授课,小班注重语言能力实践的形式开展教学。(3)拓视野。在提高阶段开设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类必修、选修课程(2课时/周,16周/学期),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需求等选修相应课程,如:公共演讲、高级写作、英美文化、影视欣赏、广告英语、翻译技法与欣赏等。(4)重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等网络课程资源,调频广播、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等搭建四位一体英语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外投入两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进行课外英语自主学习与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给予适时指导,监控和检查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情况,相关成绩计入学生学期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40%不等。除试点高校外,全国各省高校也据己实情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值得思考。纵观180所试点高校的改革,无疑有借鉴作用,但也存在弊端。
,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时间常为1—2年,主要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12—16个必修学分,提高阶段主要为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修读选修课虽为拓展课程,但对多数学生而言,这类课程已超出16学分的修读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和费用负担。此外,基础阶段相对长,提高选修时间短,难免与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考研、求职等发生冲突。
其次,由于多数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已完成12—16个学分的修读,给予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空间小,仅少数学生享有此殊荣,这无疑有悖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宗旨。此,特提出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真正做到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
二、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设置受课程价值观的制约。课程价值观是课程主体从自身和社会发展出发,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是课程主体根据课程对其自身及社会或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课程价值观决定课程价值取向,课程价值取向决定课程评价观,但课程价值取向的确定,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的认识水平和教育理论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有指导作用,影响整个课程活动的实施[2]。纵观课程发展史,对高校课程设置模式产生影响的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本质及其性的基础上,并非建立在学生的偏好、社会或政治家意愿的基础上。课程须依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3],课程为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怎么写作。学科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因此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但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培养、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来确定教育目的[4]。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的培养和教育人,课程以怎么写作社会为目的,注重社会因素对课程的终极制约。因此,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社会为主,突出学科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但课程充满工具色彩,忽略甚至放弃对其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深思,学生被当成是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