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入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5872 浏览:160898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21
摘要:本文从国际型人才的定义及素质特征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并举例说明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输入对于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性和具体措施,以期引起广大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对于课堂中英语文化输入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关键词:国际型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输入
  国际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及跨文化体验,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并能满足企业和相关组织开展国际化业务的现实的人才。近年来,中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各行各业对国际型人才的渴求已成共识。综观国内外关于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众多学者公认的国际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为市场培养外语人才的手段,毫无疑问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课堂文化输入方面与国际型人才关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反思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缺失,拉近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间的距离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缺失

  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面对许多新的理由和挑战。与过去不同,现代社会来自各个专业的人才,其中除了一小英语专业人才,还包括大量的非英语专业人才。相对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且他们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那么,如何使这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向市场对国际型人才的要求靠拢就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尽管新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不断被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总是在的头脑中时隐时现。
  调查发现,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已经熟识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但面对四、六级考试过级率等压力,他们总是会重拾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总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英语语言知识,侧重单词、语法和篇章结构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可想而知,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眼中,经过教材编写和专家精心设计的课文只不过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一个个单词、短语、句子或段落,而文章中涉及的文化元素被教师忽视了。加之大学英语课程课时量有限,而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也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因而,他们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几率几乎为零。也正因如此,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因为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到了真正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缺失理由,对于构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有着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性和具体措施

  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缺失的理由,我将结合《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单元来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性和具体措施。
  1.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A Conversational Ballgames。文中把人们之间的交谈比作球类游戏,作者对比西方风格和日本风格的交谈模式,阐释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在日本遇到的尴尬局面。文中将西方人之间的交谈比作打乒乓球,交谈的双方或多方之间没有固定的,话题被来回传递,各方要随时准备迎接对方提出的新的理由或质疑并给出回应。而日式风格的交谈则像是打保龄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被安排在一定的位置并等待轮到自己开口,前后两个人所谈论的话题可以不是理由与回应的关系,后一个人可以谈论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话题。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获悉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对学生文化输入和文化学习性的教育,让学生学习文中的西方和日式谈话风格的差异,认识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性,并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主动加强跨文化意识,更多地了解不同西方国家的文化,以此化解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言语障碍或冲击。
  2.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A 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文中讲了一个文化翻译者的故事:George作为一个美国工程师,在为一个美日合资企业工作的过程中担当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他并不精通日语,但因为他了解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所以在工作中能够运筹帷幄,受到双方领导和同事的欢迎,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发展,也让自己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取得了事业上的进展。作者在文中几次了这样一句话:“有些时候,某种比好的语言能力得多的东西。”这篇文章告诉,语言固然,但有时候了解一门语言所属的文化远比拥有语言知识要,如果脱离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当文化冲突产生时,语言知识会显得苍白无力。
  以上我只结合几篇课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性和具体措施,在目前常用的几种大学英语教材中还有这样的资源。文化差异不仅包括语言上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另一个国家,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只是按照自己国家的文化去办事,很有可能会陷入尴尬局面,甚至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三、结束语

  虽然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因素有,但文化因素的影响丝毫不容轻视。《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中的一环,也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顺应国际型人才“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的发展也为学生和教师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条件。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输入一些文化元素,还要教会学生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运用网络和阅览室等便利条件学习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国际惯例,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英语搜索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最终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聪,范徵,吴友富.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4).
  [2]顾伟勤,梅德明.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8 (5).
  [3]夏莲茹.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社科纵横,2010(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2JK0287)。
  作者简介:
  洪敏(1987— ),女,湖北十堰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与教学法研究。
  王晓静(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与教学法、篇章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