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人文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和反思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8839 浏览:82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02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教学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关注不够。有些教师过多关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操练,在强调培养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言技能的时候,忽视了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人文内涵;还有一些教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实体化和绝对化,从而机械地将教学活动切割为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独立,如在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伴背景音乐呈现几句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句子。这种完全与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脱节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狗尾续貂之嫌。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初中英语教学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指向人文,即挖掘教材的人文要素,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推动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
  

二、《英语(新目标)》教材的人文要素

  《英语(新目标)》教材包含了许多人文要素,主要包括:中外文化介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文学艺术欣赏等。
  

1. 文化方面

  教材介绍了外国的一些著名城市和景点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风土人情,如:法国首都巴黎、新加坡的野生动物园、美国的迪士尼乐园等等;教材还介绍了国外各种传统习俗,包括着装习俗、饮食习俗、节日习俗、赠送(接收)礼物习俗等等;此外,教材内容体现了西方人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社区和校园生活等,如:度检测、篮球、棒球、庭院售卖、美国达人秀等。除了介绍西方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外,教材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如:花木兰、愚公移山、云南米线、兵马俑等。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教材中蕴含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容,如: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健康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自我管理意识、乐于助人、动物保护、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3. 文学艺术欣赏方面

  教材里既有音乐欣赏和影视欣赏,又引入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等文学名著的改编节选篇章和经典诗歌,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指向人文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教师知道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但是由于没有研究的思路和策略,缺少教学研究具体案例的引领,因此在教学中将大的时间花在语言的工具性层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在体验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目标)》教材中有关文化的内容大多以一种隐性的状态存在,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结合单元话题,选取的角度,挖掘教材里隐含的文化信息,来结合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视频、图片、文字、录音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介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个“工具”的同时,感受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案例一】着装文化
  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e a great time! Section A 1a中出现这么一句话:I think I’m going to wear jeans to the party. 它的答语是:If you do, the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做完1a的练习后呈现一张图片(见图1)。
  然后,笔者提问:Why won’t they let him in if the boy wears jeans to the party? What clothes should we wear if we go to different parties? 学生们使用本节课的核心句型“If I ..., I will”为不同聚会选择不同服装。
  这个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不同晚会的服装进行文化链接和介绍,让学生体验西方各种聚会的着装文化。结合本课的核心语言知识“条件状语从句”让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在运用语言知识、练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感受和理解西方国家的着装文化。
  【案例二】西餐礼仪
  九年级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的Self check有一篇关于一个中国学生在西餐馆不知如何用西餐的短文。在教学中,笔者出示一些西餐餐具图片(见图2)。
  同时,让学生利用本单元核心句型“be supposed to”小组讨论如何用西餐,并讨论怎样的西餐礼仪才是礼貌和正确的。关于这个理由,虽然学生的说法不准确,但这样的小组讨论有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对西餐礼仪有更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生表达各种看法后,笔者利用以下图片(见图3)和一个Western restaurant table manners的视频全面介绍西餐礼仪。
  这样,学生在体验文本和参与活动中愉悦地接受了这些基本的西餐礼仪知识,提升了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
  【案例三】节日文化
  七年级下册Unit 6 I’m watching TV. 的Section B 2b是关于端午节这天小留学生朱明的家人在中国正在做的事情。课文简单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与该节日有关的传统食物(粽子)及活动(划龙舟)。笔者在阅读教学后的文化拓展中,提供给学生两篇英语小短文,一篇是关于中国春节的介绍,一篇是关于西方圣诞节的介绍,并附上图片(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