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取向的差异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1816 浏览:14569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摘要: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两种手段(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之一,也像交际语言一样拥有一定的交际规则。时间取向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每当人们发现其他人的思维或行为方式与自己的不同,就会感到无奈或是无法理解,因为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的时间取向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中美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文化传统时间观正在被转变,美国文化的传统时间观也渐渐受到其他文化时间观的影响。冲突与融合将是中美文化时间观共统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途径。对中美时间取向的比较研究,可以克服中美人们因在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误解和矛盾,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时间取向;时间习惯;差异
  全球进入一体化格局,具有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已不可回避的现实。时间取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方面。时间学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对人类交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时间取向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而非常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化氛围,也起源于不同的传统。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社会。因此,由于时间取向的不同,中美两国人民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为了避开交流中出现文化障碍及误解,有必要仔细探讨一下中美两国之间的时间取向差异。
  

一、 从文化背景的不同看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属于时间的取向理由,属于心理时间范畴,是指不同文化分别对过去与未来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未来所赋予的及程度。
  过去取向的特征是在该文化中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经验,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在未来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于未来”。中国和美国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分别属于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的时间观。
  中国的时间观念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传统文化很经验,人们做事情之前一般都要考虑规矩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过去是衡量现在的标准。因此循规蹈矩一种社会规范,鲁迅先生曾说过守旧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包括好古薄今、因袭苟安、不思进取、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含义,古人所说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等就是这种时间观的具体体现。
  在美国文化中,,美国人受基督教“人性恶”的影响,人类偷吃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来到了人世间受苦受难。对于他们来说,回头没有出路,只有勇往直前,不断地向前,自己的努力奋斗未来才有希望。其次,美国历史只有 200多年,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使他们更看重将来,他们受到的是向将来看的教育。如对美国人影响深远的《圣经》中.就传播了“头生的都具有特殊的权利.先到的就是的”,因此,美国人有“先来先招待的传统”,先来的优先享有权利,这种思想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
  美国人绝不停留在正在干的工作上,而是看着下一步的工作。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望)等某种否定的语义。有人说美国没能成功地将老人群体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因此,人们会普遍认为美国的老人没有应有的尊重,至少没有像中国的老人那样的尊重。可见,美国人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这就不难明白英汉民族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于与未来的概念上采取的不同的观念。因此“惩前毖后”对应的英文是“Learn from the past mistakes to oid future ones”。
  

二、 从时间习惯的不同看中美时间观的差异

  霍尔(Hall, 1977)把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概念概括为单向计时制(monochronic time)和多向计时制(polychronic time)。单向计时制的人们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多向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时间表。
  中国人属于多向时间制,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美国人是典型的单向计时制偏爱者。霍尔说在西方世界里,任何人都难逃脱单向时间制对社会生活的制约,商业活动更不用说了。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求好不求快,并不匆忙下决定。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其主流文化中的时间,即充分地意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把放在将来。英语中过去、现在、将来 3 种时态在语法中表现很明显。西方的纪年策略从公元元年开始,一直向前计数。在西方商品社会中,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当代,时间就是金钱,他们浪费物质却珍惜时间,在时间上精打细算。他们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别人的时间。他们的生活节奏较快,走路步子很快,好象有人在后面追赶。美国的商人和职员,把自己的工作时间以 15 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写在效率手册上的做法是很普遍。他们办事总是风风火火,似乎总是有下一件事要做。外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常常处于压力之下。在城市里面,人看上去总是在匆匆赶往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商店里他们焦躁不安地指望店员能马上来为他们怎么写作,为了赶快写完东西,用胳膊肘来推搡他人。白天吃饭时人们也匆匆忙忙的,这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人们认为工作时间是宝贵的。在公共场所用餐时,人们都等着别人尽快吃完,以便他们也能及时地用餐,按时赶回去工作。你还会发现司机开车很鲁莽,人们推搡着在你身边过去。这是因为人们都非常珍惜时间,而且也不喜欢别人“浪费“时间到不恰当的地步。中国人则认为时间并非一去不回头,是还会回来并循环往复的,所以提倡要“谨小慎微,三思而后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时间观念的不同。中国入世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与日俱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旅行,学习及商业交流中不可避开地进行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时间学有助于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助于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东西方文化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化氛围,也起源于不同的传统。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的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社会,中国人的模式与多向时制相近,而美国属于单向记时制的范畴。但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开始从多向制向单向制过渡。为了避开交流中出现文化障碍及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熟悉双方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费玉新,跨文化交际[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杨小红,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 深圳大学学报,2001,18(4):96—101.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3—114.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05—206.
  7. 王唯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J]. 学术交流,2007(1):140—142.
  8.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侯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42.
  9. 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