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跨文化解读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9696 浏览:134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9
[摘要]电影《白鹿原》以关中平原的农村作为故事的自然背景,描写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世俗生活,反映了关中地区独具地域特色且积淀深厚的特色民俗文化。本文以电影《白鹿原》中关中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在理解关中民俗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作用进行了概括。根据跨文化交际中英译关中民俗文化内涵存在的理由,对关中民俗英译的难点进行了分类研究。
  [关键词]《白鹿原》;关中民俗;跨文化交际;分类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1N17)。
  电影《白鹿原》的电影海报上的翻译一直用的是White Deer Plain。由于对白鹿原的熟悉,再加上对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喜爱,一些学者提出:“将《白鹿原》翻译成White Deer Plain,其中以plain(平原)一词对应‘原’,这样的翻译是不够准确的。简单说就是由于译者用词不当,把原著中的白鹿原的‘原’变成了‘平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白鹿原》是关中民俗文化的结晶,小说对白鹿原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的描写,反映了关中人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心态、礼仪、信仰所折射出的该地区独具特色并且积淀深厚的关中民俗文化。翻译是理解另一个文化和本地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桥梁,但是英语和汉语归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各自独有的特征,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它们,就会在两种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产生阻碍。而多数译者认为翻译的过程中最大的难处是文化差异,能体现这个难点的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如果这类英译能恰当的处理,不仅可以推动不同民族间乃至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又可以保持各自独有的文化个性。
  本文以《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理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关中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列出英译理由所在并按类分别予以深入分析。
  

一、关中民俗文化及英译目前状况

  民俗,通俗点说,指的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长期世代延续而形成的习俗惯制、信仰、礼仪等民间大众文化传承现象的总称,是经过人民群体以及社会大众约定俗成,并使之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1]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延续传承的中下层文化,是民间的“日用而不知”“集体无意识”文化,和上层文化相比较,它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特点。民俗是民间民众的大众文化,英语中的“民俗”一词,这里“民”指民间,“俗”意为大众。民俗这个词是由撒克逊(Saxon)语中的folk和lore两个单词合并而成的,意思指的是“民众的知识”“民众的智慧”。民俗也是一种口语文化,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书面文化,另一种是口语文化,民俗是口语文化。这就说明民俗的传承和沿袭主要是以口头为主。美国民俗家理查德·多尔逊教授认为:民俗是口头的、传统的和非的民间文化。关中民俗文化指的是关中地区人们创造的中下层文化,也叫做关中民间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展现着关中历史,是历史在现实的沉淀及延伸,所以它既是现在的,又是历史的。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北到黄土高原,南抵秦岭,西到宝鸡,东到潼关,是东西延伸的矩形。东、西方向分别与山西、甘肃、河南等省份交界,南、北方向与陕南山地以及陕北的黄上高原相邻,是陕西经济文化的顶梁柱。“秦中自古帝王州”,号称天子脚下的关中从古就有许多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
  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关中我国最早走进农业文明的地方之一。由此为当地的关中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证,使他们温饱。农耕就成了关中地区的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三千年从未转变。“男耕女织,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就从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
  与此同时关中地区又是在历史上一个争夺较为激烈的焦点,伴一次次不同程度的战乱,民族大变迁以及大融合。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徙和许多河南灾民、回民的定居,都对关中纯正的民俗文化和方言起到了融合作用,之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以关中地区传统民俗为主体,以多样特色的地方风情为格局。
  任何地方的民俗都可以归为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很深的社会,历史根源性。[2]尤其在人类生产发展相对落后的阶段,可以说民俗在最大限度上要依赖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民俗是人们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而取得的成果。特别是物质民俗中包括的居住,饮食,服饰习俗等,他们最易辨别,也最容易反映出民俗与环境的关系。关中民俗亦如此,它是该地域人民在和自然环境的对抗斗争中取得的经验中传承下来的,也反映出这里的自然与人文关系。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制约某一个领域人们的深思方式。研究关中民俗,可以深入了解该区域文化,了解自然区和文化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3]
  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自从有对外交流之初就从未间断,但大多处在非系统的零散的研究,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的,即各景点、民俗传承单位自主进行的翻译,其结果和效果各异,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对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二、关中民俗文化的英译分类

  关中民俗文化的翻译要掌握住一个大方向,使得在英译的过程中保证语言移植和文化移植的并重。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表达出语义,而且要体现出地域的民族色彩地域色彩,以确保民俗文化的内涵最大限度的展现,并达到不同文化之间有效交流的目的。关中民俗文化英译中的难点理由,可以归类的办法,将的难点分门别类,然后根据“语言移植和文化移植并重”的原则,不同的途径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以推动关中民俗文化走出去。
  (一)图像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