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综述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3451 浏览:106288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9
摘要:梳理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该理论在丰富教育信息化内容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有跨文化教学与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梳理相关文献,界定相关概念,就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目前状况进行了综述,从教学系统设计视角分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策略(DBR)在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设计中的操作步骤。
  关键词:跨文化 ; 网络协作学习; 基于设计的研究(DBR)
  16727800(2013)0090007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玉娟(1985-),女,硕士,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0引言
  多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组成,探索适合多民族地区跨文化学习实际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自然十分必要。网络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常见的、较为稳定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要将其融入跨文化学习实际,切实改善跨文化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核心。只有在真实情景中实施教学设计才能获知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改善设计,这无疑与基于设计的研究策略(简称DBR)的理念不谋而合。
  1跨文化学习与网络协作学习
  “文化(Culture)”作为术语最早被泰勒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明确指出了文化的具体范畴。我国文化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给出的“国际上的看法”则强调文化的社会群体特征,核心因素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借鉴鲁卫群教授的观点,从教育视点出发对文化进行描述:①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人化。包括3个维度:大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和社会自然的人化;②文化可以接受教育等形式来习得;③文化包括观念、生活方式等内涵,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育可以传承某些文化成分,而放弃另一些文化成分。
  “crossculture”一词常用来表示跨文化,有时也用“interculture”来代替。根据Gudykunst(1987a)的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更强调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后者则更强调不同文化的对比[2]。本文“crossculture”一词,强调学习中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与交融。综上所述,跨文化学习是指:共同学习等形式,与他民族群体文化进行交流的一种社会自然人化过程,从而习得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包括传承和发展一些优秀文化,摒弃另外一些落后的陋习。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WebCL)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同一个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协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3]。其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全面展现理由情景、灵活的分组方式、交互协作可控性、开放性、个性化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结合多民族地区的跨文化学习实际,对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作如下界定:在计算机网络以及媒体等相关技术支持下,各民族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交互和协作习得他民族文化知识,与他民族顺利沟通、相互尊重理解,增进不同民族师范生民族团结,共建学习成果的学习方式。
  2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及其研究目前状况
  

2.1国外关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

  国外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开始了国际间的跨文化协作学习实践,如芬兰和瑞典启动的“联合语言学校”项目等。跨文化协作学习的研究也较为全面,从跨文化协作学习产生的一般条件、协作技巧,到跨文化交流过程描述等均有所涉及。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如:欧盟的ICamp项目,创建了一个跨国、跨文化的高等教育协作框架和网络;夏威夷大学的Candace Chientzu Chou项目,进行了日本和美国学生关于美日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差异(无差异)、 社会存在感与通讯媒介的关系、交互的质量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等三组检测设验证对比[4];印第安纳大学KyongJee Kmi等人开展了芬兰和美国的跨文化网络协作[5];全球校际协作学习网站(http://.cn/soft/ACRD4CHS.EXE">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