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时如何运用民族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6386
浏览:19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12-08
学蒙文的人把汉文译成蒙文比较顺手。而把蒙文译成汉文难度比较大。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翻译一篇文章就是一种重新创作的过程。这里所说的“重新创作”不是重新写一篇文章的意思。而是说,用一种民族思维取代另一种民族思维的意思。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就是把用一种民族语言表达的内容切换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来表达。概括起来说,翻译就是“一不变和两变”的过程。“一不变”说的是保留原文的核心内容。而“两变”指的是转变原文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组织形式。
1翻译的“重新创作”过程
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显然就是这个“重新创作”过程。也就是说,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文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语言组织方面与汉族作家相比绝不是一个层面。这不是水平的差距。而是民族思维的区别。可以说,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取决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蒙古学校都开设“蒙,汉,英”三语课。据了解,蒙古学生学蒙语的成绩超于学汉语和学英语的成绩。同样汉族学生学汉语的成绩超于学英语的成绩。这不奇怪。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因而,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对“个人”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转变。所以,人就是民族文化的化身。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理。所以,民族文化决定民族思维。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正因为民族思维体现于“个人”,之所以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用汉语组织语言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开的。其实,将蒙文译成汉文主要把握两点就能解决难题。一是调换思路;二是语言的运用。因为蒙汉两个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不同却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将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调换思路。也就是说,拿汉语的思路取代蒙语的思路。按照汉族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构思。可前提是确保原文的核心内容。如果,经过翻译转变了原文的核心内容那就不属于翻译而属于篡改。一篇文章里从头到尾贯穿着民族思维。可翻译当中抛开原来的思维模式而另一个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原文核心内容的同时凸显出另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可是一个人的民族思维根深蒂固取代。不过,要把一篇蒙文成功地译成汉文了解汉族文化内涵和掌握汉语法基础知识。这是翻译者必备的功底。把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文字的把握也是个关键。汉字和蒙字属于两种语言体系。蒙字属于音节文字,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这两种文字运用上各不相同。两种文字在句子成分上正相反。蒙语句子成分是名词前面动词后面。而汉语的语句成分是动词前面名词后面。所以,把蒙文译成汉文抛开蒙文语法规则而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语言和语句的翻译也属于重新创作。如果翻译过程中还是按照蒙语语法规则那必败不可。因为,蒙文造句和汉文造差距很大。要是把蒙文按照依次一字一字地译成汉文,那肯定驴头不对马身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语句不通顺的毛病。如果不遵循汉语语法的造句规则翻译文章。那译文中会频频出现病句,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毛病。这些毛病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蒙文和汉文表达同一个内容的语句结构互不相同。例如,蒙文造句上把“吃饭”表达为“饭吃”。这说明,两个民族的思维正相反。有人翻译的科尔沁民歌“丹纳巴拉与金香”这首歌词中有这么一段译文《高大的梧桐树根子烂掉了后莺歌鸟在哪儿坐落呀》。这段译文读起来很滑稽。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用汉词造了蒙句。用的是汉词,造的是蒙句。作者完全是按照原文的语句结构一字一字地翻译出来而没有遵循汉语语法的规则把这段话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缺乏了重新创作的过程。所以,这段译文听起来很别扭。语句上也不通顺。其实这段歌词的原内容是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丹纳巴拉当兵走了。他心上的人美丽漂亮的金香妹妹感到孤独。原文上作者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段割舍的恋情。梧桐树是莺歌鸟的栖身之地。年轻小伙子丹纳巴拉是美丽姑娘金香的情感依托。如果梧桐树遭到暴风雪袭击折断了。拿它当栖身之处的莺歌鸟就没地方坐落了。亲爱的丹纳巴拉哥哥要当兵走了。心上的人金香妹妹就失去了情感的依托。
2把原文的意思能充分地再现出来
翻译过程中抛开原来的思路打乱原文的语句结构按照汉语表达的要求重新组织语言。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环节是精读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这是翻译文章的底线。也就是说,充分理解原文内涵后才落笔。其实,翻译一篇文章好比在别人的娘胎里生出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娘胎”指的是原文的框架。文章里自然包含着作者的思维,感情和思想倾向。这些作者主观的因素限定了文章的框架。在原定的框架里把原文包含的主观意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现出来就等于生自己的孩子。
3蒙汉翻译时应注意的理由
3.
3.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连接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群体的思维模式。谚语的翻译能够丰富的传达民族文化寓意。因此,翻译者在做蒙汉翻译时,应了解蒙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差异,并且灵活、准确的瞄准信息,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总之,在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多元化文化铺盖全球的社会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社会的主流。每个翻译工作者都肩担着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作为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是时代的。
1翻译的“重新创作”过程
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显然就是这个“重新创作”过程。也就是说,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文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语言组织方面与汉族作家相比绝不是一个层面。这不是水平的差距。而是民族思维的区别。可以说,将蒙文译成汉文的难度取决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蒙古学校都开设“蒙,汉,英”三语课。据了解,蒙古学生学蒙语的成绩超于学汉语和学英语的成绩。同样汉族学生学汉语的成绩超于学英语的成绩。这不奇怪。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因而,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对“个人”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转变。所以,人就是民族文化的化身。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理。所以,民族文化决定民族思维。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正因为民族思维体现于“个人”,之所以学蒙文的人拿汉语构思用汉语组织语言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开的。其实,将蒙文译成汉文主要把握两点就能解决难题。一是调换思路;二是语言的运用。因为蒙汉两个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不同却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将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调换思路。也就是说,拿汉语的思路取代蒙语的思路。按照汉族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构思。可前提是确保原文的核心内容。如果,经过翻译转变了原文的核心内容那就不属于翻译而属于篡改。一篇文章里从头到尾贯穿着民族思维。可翻译当中抛开原来的思维模式而另一个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原文核心内容的同时凸显出另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可是一个人的民族思维根深蒂固取代。不过,要把一篇蒙文成功地译成汉文了解汉族文化内涵和掌握汉语法基础知识。这是翻译者必备的功底。把蒙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文字的把握也是个关键。汉字和蒙字属于两种语言体系。蒙字属于音节文字,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这两种文字运用上各不相同。两种文字在句子成分上正相反。蒙语句子成分是名词前面动词后面。而汉语的语句成分是动词前面名词后面。所以,把蒙文译成汉文抛开蒙文语法规则而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语言和语句的翻译也属于重新创作。如果翻译过程中还是按照蒙语语法规则那必败不可。因为,蒙文造句和汉文造差距很大。要是把蒙文按照依次一字一字地译成汉文,那肯定驴头不对马身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语句不通顺的毛病。如果不遵循汉语语法的造句规则翻译文章。那译文中会频频出现病句,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毛病。这些毛病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蒙文和汉文表达同一个内容的语句结构互不相同。例如,蒙文造句上把“吃饭”表达为“饭吃”。这说明,两个民族的思维正相反。有人翻译的科尔沁民歌“丹纳巴拉与金香”这首歌词中有这么一段译文《高大的梧桐树根子烂掉了后莺歌鸟在哪儿坐落呀》。这段译文读起来很滑稽。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用汉词造了蒙句。用的是汉词,造的是蒙句。作者完全是按照原文的语句结构一字一字地翻译出来而没有遵循汉语语法的规则把这段话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缺乏了重新创作的过程。所以,这段译文听起来很别扭。语句上也不通顺。其实这段歌词的原内容是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丹纳巴拉当兵走了。他心上的人美丽漂亮的金香妹妹感到孤独。原文上作者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段割舍的恋情。梧桐树是莺歌鸟的栖身之地。年轻小伙子丹纳巴拉是美丽姑娘金香的情感依托。如果梧桐树遭到暴风雪袭击折断了。拿它当栖身之处的莺歌鸟就没地方坐落了。亲爱的丹纳巴拉哥哥要当兵走了。心上的人金香妹妹就失去了情感的依托。
2把原文的意思能充分地再现出来
翻译过程中抛开原来的思路打乱原文的语句结构按照汉语表达的要求重新组织语言。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环节是精读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这是翻译文章的底线。也就是说,充分理解原文内涵后才落笔。其实,翻译一篇文章好比在别人的娘胎里生出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娘胎”指的是原文的框架。文章里自然包含着作者的思维,感情和思想倾向。这些作者主观的因素限定了文章的框架。在原定的框架里把原文包含的主观意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现出来就等于生自己的孩子。
3蒙汉翻译时应注意的理由
3.
1 尊重蒙汉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社会,文学翻译占据了的位置。读者能不能正确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并不建全在于语言的逐字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蒙汉文章文意的整体性把握,这样才能够传递正确的信息。在翻译实践中,文章的文化背景是翻译考量的一个因素。因此,翻译者在进行蒙汉翻译时,要从蒙汉民族的地域角度上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民族差异,从而进行正确理性的翻译工作。3.
2 翻译时应遵循蒙汉文化的适度原则
在进行蒙汉翻译时,有些翻译者会选择归化的策略,而有些翻译者会选择异化的策略。不论哪种策略,它们都对译文的结果起着至关的影响。归化法就是要丢掉注释的策略,而异化法就是对理解和翻译的地方进行注释。其实,在蒙汉翻译中,两者可以兼顾使用。换言之,在翻译工作中,哪种翻译不被否定的,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与场所,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手段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连接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群体的思维模式。谚语的翻译能够丰富的传达民族文化寓意。因此,翻译者在做蒙汉翻译时,应了解蒙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差异,并且灵活、准确的瞄准信息,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总之,在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多元化文化铺盖全球的社会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社会的主流。每个翻译工作者都肩担着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作为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是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