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龙”的英译汉英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及补偿措施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15275
浏览:60961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26
摘 要:上个世纪的文化转向后,翻译被意识到是文化传播者和文化沟通载体的角色。由于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等,处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有不同的历时性感受和共时性感受,从而造成了文化错位现象,为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从"龙"的英译探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关键字:龙;翻译;文化错位;补偿措施
对dragon的英译发起质疑是在七年前,有译界学者问:"以dragon英译中国龙,行吗?"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供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ragon代表邪恶和恐怖。所以英语中,dragon 还被用来指代凶恶的人,悍妇。由此看来,中西方对"龙"的意象是完全两样的。因此,用dragon来翻译中国"龙"是行不通的。
后来,有学者提出用龙的音译Long来代替dragon。咋眼看来,是个好主意。然后long在英语中是'长的'的意思,对应的汉语音译又为'狼',这不仅有煞龙的与威望,而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物。又有学者提出另起炉灶引进一个外来词'loong'。它不仅发音与'龙'相近,而且在字形上颇有中国象形字的意味:loong从字体长度来看就有诠释龙的感觉,体长拖尾;其次多加入的一个'o'能够排除long被质疑有'独眼龙'之嫌。更的是,loong作为一个新创造的词汇,本身不含有任何文化内涵,可被赋予全新的,完全属于中国龙的涵义。
参考文献:
[1]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李铁.微观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关键字:龙;翻译;文化错位;补偿措施
一、"龙"的英译浅析
自从黄佶副教授主张"为龙正名"之后,译界对"龙"的英译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龙的英译从dragon,chinese dragon, long, 到chinese long,最终loong的音译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与青睐。对dragon的英译发起质疑是在七年前,有译界学者问:"以dragon英译中国龙,行吗?"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供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ragon代表邪恶和恐怖。所以英语中,dragon 还被用来指代凶恶的人,悍妇。由此看来,中西方对"龙"的意象是完全两样的。因此,用dragon来翻译中国"龙"是行不通的。
后来,有学者提出用龙的音译Long来代替dragon。咋眼看来,是个好主意。然后long在英语中是'长的'的意思,对应的汉语音译又为'狼',这不仅有煞龙的与威望,而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物。又有学者提出另起炉灶引进一个外来词'loong'。它不仅发音与'龙'相近,而且在字形上颇有中国象形字的意味:loong从字体长度来看就有诠释龙的感觉,体长拖尾;其次多加入的一个'o'能够排除long被质疑有'独眼龙'之嫌。更的是,loong作为一个新创造的词汇,本身不含有任何文化内涵,可被赋予全新的,完全属于中国龙的涵义。
二、中西文化错位现象
"龙"的翻译之所以引来如此的麻烦就是由于不同中西文化,而造成的文化意象错位所引起的。本文将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文化错位现象:(一)历史文化的错位
中国龙之所以被赋予神般的,与中国历史有密切联系。汉语中还有习语与历史有关,如"朝秦暮楚"、"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破釜沉舟"、等等。相应的,与西方历史文化有关的习语也。英国文化起源于古罗马,所以就有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 Appeal to Caesar(诉诸最高权力机关)等等。(二)宗教文化的错位
作为信仰对象,宗教文化在人们生活和思维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西方dragon的早在《圣经》中描述过,并被确切地定义为魔鬼。中国宗教文化背景为佛教、道教、儒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和宗教有关的习语,如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教的"天道酬勤";和儒教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相应地,在西方,基督教贯穿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圣经》的影响更是深远,因而有大量的习语、格言都来自《圣经》和基督教,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Judas' kiss (死亡之吻),Noah's ark(诺亚方舟)等等。(三)地域文化的错位
从中国的历史起源来看,当时的人类最早生活在中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从一开始他们见到的就是富饶的土地,离海洋较远,所以对海洋有神秘的敬畏之感,固有"海底捞针"、"天涯海角"、"海誓山盟"等体现汉民族对海洋的心理状况。相反英国是还上大国,在航海中产生了许多词汇和习语,如fishwife(渔妇、泼妇),all at sea (茫然不知所措),on the rocks (触礁、处于困境)等。英汉语言文化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错位的例子就是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西风颂》,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汉语言文化中,由于中国地理环境,从西方吹来的风是刺骨的。所以西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寒冷"。所以汉语中有"喝西北风"这样的习语指没有东西吃。这样说来,歌颂寒冷的"西风"有点行不通。(四)社会文化的错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如sister同指姐妹,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三、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流失的补偿
(一)创造新词或直译加注
当文化对应出现空缺的时候,可以采取创造新词或直译加注的策略。文化虽然具有共性的东西,但也存在不少的个性,如"龙"对于英语世界而言,就是一个它不拥有的文化意象。对于英语语言里没有的东西,不能将其生搬硬套地将其与其中的某个词对应。最初将"龙"与"dragon"对应就是生搬硬套地结果,而实质是,他们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和文化内涵。如果用新创造的词"loong"不仅象形,而且本身不含有任何文化内涵,可被赋予全新的,完全属于中国龙的含义。(二)意译加注
然而不是异国词汇、习语都能够被成功引入的。譬如有汉语成语背后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背水一战"、"步步为营"等,故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意译加注的策略,把原语典故转换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典故。如"杀鸡取卵"可以归化源自《伊索寓言》的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在上下文没有相应语境的情况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Butterfly lovers不如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类比,译成Chinese Romeo and Juliet.(三)意译不加注
此策略主要的是社会文化的错位。所以译者在碰到了"吃了没"、"上哪儿去"等类似寒暄语可以直接翻译为"How are you?"汉文化推崇谦逊原则,当对方称赞自己时,习惯否认,贬低自己。如"您真是一个大好人啊!""哪里,哪里,请不要这么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回答,而在西方,突出得体原则的他们,会对赞扬欣然接受,所以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就应该是:"You are such a kind person!" "Thank you." 古语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译者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视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文化转换,避开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而产生失误。四、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既要分析原文中蕴含的原语文化特征,又要系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并根据译文的语篇类型,其在译语文化中所居的位置,和译语读者的熟悉程度,在译语文化中的兼容性,从而准确地选择的翻译策略来得体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因素,并对翻译中流失的进行补偿。参考文献:
[1]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4]李铁.微观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