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修润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18255
浏览:81880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01
摘要:电影翻译和文学翻译一样,是一种文化转换和文化移植,但翻译是不同字符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会存在文化意象的差异和文化信息的损失造成的缺损。译者找到等值的文化意象或对已有的文化意象加以修润,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和交流。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述和举例说明影视翻译中译者可以采取的对于文化意象的处理办法——修润。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而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上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必将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但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从不同方面对文化意象加以修润,以帮助观众对文化意象更好的理解。
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画面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 Voice:
At eleven-fifteen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播音员: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文化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this Well,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Yes,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Prying eyes annoy me.Behold of the walls of Jericho! Err,maybe not as 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but a lot safer.You see err,I he no trumpet.I just show you my heart in the right place,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如果中国观众西方宗教历史文化不太了解,在影片切换的瞬间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就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以色列人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自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例如,在电影《人性的污点》中,有句台词:Clinton,he should feel lucky,for she(Monica Lewinski)do not go straight to Operah.
译文:她没有直接上奥普拉的谈话节目,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奥普拉(Operah)是美国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奥普拉和她的谈话节目,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她(莱温斯基)没有直接找奥普拉,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那么中国观众就会感到迷惑,不知道奥普拉是谁,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
有些文化意象,由于译者没有对文化意象作的修润而导致了译不到位的缺憾,译不到位是指译文只是译出了原语的字面含义,而深层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充分的体现。
You should he known that this place is nothing but a hot cage.But no gas light and you he to fetch every drop of water from the river and heal it on the stove.
她用了一个极为的词语“a hot cage”来形容她再也无法忍受简陋的乡村牛活。而译者却将表现力丰富的“a hot cage”译为平平淡淡的“热死人”。显然,观众无法从“热死人”,体验到保姆表达的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实际上,汉语,就有一个“a hot cage”非常相似的比喻说‘热得像蒸笼”。这样一个与英文相类似的鲜活的文化意象被译者略而不用,实属遗憾。
如影片《阿干正传》,在阿干去学校的路上有这样一段画外
From that day on,We was always together.Jenny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阿干:从那天开始一直在一起,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该段话的like peas and carrots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一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词语。译文“形影不离”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意蕴全失。译者将“like peas and carrots 略去不译,实为遗珠之憾。如对此加以修润,改译为那天开始,一直在一起,就像秤和陀一样(形影不离)”,译文不仅牛动,而且极富文化韵味使`like peas and carrots 所蕴涵的文化意象全部展现在观众的而前,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找到等值的文化意象或对已有的文化意象加以修润,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和交流。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一个非常的,以上措施对文化意象的修润,使电影译文变得更加流畅和丰满,也更易于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既体现原语的语言特色,又迎合了译语观众的欣赏习惯,既体现了原语的语言特色,又要迎合了译语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了艺术的再创造。
[注:本论文为2010年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化和审美视域下的电影翻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3]毕文成.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0-53.
[4]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而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上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必将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但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从不同方面对文化意象加以修润,以帮助观众对文化意象更好的理解。
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画面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 Voice:
At eleven-fifteen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播音员: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文化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this Well,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Yes,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Prying eyes annoy me.Behold of the walls of Jericho! Err,maybe not as 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but a lot safer.You see err,I he no trumpet.I just show you my heart in the right place,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如果中国观众西方宗教历史文化不太了解,在影片切换的瞬间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就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以色列人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自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例如,在电影《人性的污点》中,有句台词:Clinton,he should feel lucky,for she(Monica Lewinski)do not go straight to Operah.
译文:她没有直接上奥普拉的谈话节目,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奥普拉(Operah)是美国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奥普拉和她的谈话节目,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她(莱温斯基)没有直接找奥普拉,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那么中国观众就会感到迷惑,不知道奥普拉是谁,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
有些文化意象,由于译者没有对文化意象作的修润而导致了译不到位的缺憾,译不到位是指译文只是译出了原语的字面含义,而深层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充分的体现。
You should he known that this place is nothing but a hot cage.But no gas light and you he to fetch every drop of water from the river and heal it on the stove.
她用了一个极为的词语“a hot cage”来形容她再也无法忍受简陋的乡村牛活。而译者却将表现力丰富的“a hot cage”译为平平淡淡的“热死人”。显然,观众无法从“热死人”,体验到保姆表达的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实际上,汉语,就有一个“a hot cage”非常相似的比喻说‘热得像蒸笼”。这样一个与英文相类似的鲜活的文化意象被译者略而不用,实属遗憾。
如影片《阿干正传》,在阿干去学校的路上有这样一段画外
From that day on,We was always together.Jenny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阿干:从那天开始一直在一起,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该段话的like peas and carrots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一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词语。译文“形影不离”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意蕴全失。译者将“like peas and carrots 略去不译,实为遗珠之憾。如对此加以修润,改译为那天开始,一直在一起,就像秤和陀一样(形影不离)”,译文不仅牛动,而且极富文化韵味使`like peas and carrots 所蕴涵的文化意象全部展现在观众的而前,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找到等值的文化意象或对已有的文化意象加以修润,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和交流。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一个非常的,以上措施对文化意象的修润,使电影译文变得更加流畅和丰满,也更易于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既体现原语的语言特色,又迎合了译语观众的欣赏习惯,既体现了原语的语言特色,又要迎合了译语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了艺术的再创造。
[注:本论文为2010年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化和审美视域下的电影翻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3]毕文成.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0-53.
[4]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