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弗罗斯特诗歌的英汉翻译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17755
浏览:73794
最后更新时间:2024-10-06
摘要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简练、传承思想、运载情感的艺术特征,因此诗歌翻译要求译文既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又能使读者在译文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里陶冶情操、精神的享受。本文从目的论视角赏析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诗歌的英汉翻译,介绍弗罗斯特诗歌以及江枫教授的翻译,剖析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说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进而为诗歌翻译提供的研究空间,同时对译者提出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要求,推动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诗歌翻译 目的论 弗罗斯特诗歌 英汉翻译
:A
一、引言
诗歌可以抒情明志,涤荡心灵。世界上的语言纷繁复杂,但是诗人的情怀不尽相同,要把诗人表达的意境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要实现“信”,即传达诗句的原意;又要体现“雅”,即刻画场景,突出意境,深入心灵,产生共鸣,这就译者在翻译理论的影响指导下完成翻译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受喜爱的美国诗人,他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占有及其的地位。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田园色彩和乡间气息,诗词没有用华丽的词藻、精工雕琢的篇章,而是运用仿佛“方言土语”的口语,让人倍感亲切,并且透露着清新质朴的民风特色,同时又表达内心深处个性鲜明的观点立场。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江枫教授是中国当代最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翻译的诗歌脍炙人口。他提出的“形似而后神似”的翻译主张也影响翻译界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又恰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不谋而合。本文就是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赏析江教授翻译的弗罗斯特诗歌,介绍几种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明确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对翻译者的要求。
二、目的论的理论背景和诗歌翻译
1 目的论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许多学者都讲究语言的对等性,即要完全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正当这种等值译法受到许多人推崇的时候,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威密尔跳出这个“束缚圈”,标新立异地提出了“目的论”。这一理论突破性指出翻译过程应该遵循的法则是“目的法则”,它指出翻译后的文章可以不必死搬硬套地与原文达到一致,只要能够表达原文作者所想要体现的思想意境即可。目的论强调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使读者能够成功领悟原文作者的意图,考虑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就无法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意识的流畅转化。因此,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例如“改译”、“增译”、“减译”等,这些典型的有效的目的论翻译手段。译者可以从语言文字本身和语言传达意境两个方面入手,使译文被充分的理解接受,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字习惯、韵律音准、理解模式、思维方向等方面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所选择的译文文字。同时,目的论强调译者的作用,它认为译者不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翻译工具,而是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篇文章翻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者的文化内涵、艺术修养的影响。因此作为译者,应该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并在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不懈努力。
2 诗歌翻译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是作者一种精神世界的表达,感情世界的迸发,是描写来实现对读者的心理影响,激发读者的共鸣,促使读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与单纯地描述现实内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诗歌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既不像小说,可以用较长篇幅叙述内容,刻画反映心理,表达意境;也不像广告语、标语等应用文体,这一文体的译文只要能够“煽动”阅读者的情绪,让他们可以在瞬间迸发“购写”“行动”的即可,而不必要对读者产生长时间的影响,更不会令人终身回味。由于诗歌的感情表达功能与语言表述形式密切相关,诗歌翻译要将作者的意图添加到译文中去,就不能刻板地将文字一一对应翻译,而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所在环境中的读者的语言背景,让他们可以用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中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接受和深思诗歌本身。同时,诗歌翻译又具备另外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要求译文的语言凝练,同时在目的语中也具备语言的“音乐性”特点,即在一定格式上体现押韵,具备朗朗上口的特点。诗歌的特性,它对于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的“语言工程师”,他们要选择恰当的翻译语言和翻译风格,而且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而言,既要实现语言的“指示功能”,又要实现语言的“表达”功能。
三、弗罗斯特诗歌的特点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英格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乡村小路、农耕田野、牧场草地他描绘的对象,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牧场》、《割草》、《雪夜林边》、《白桦》等等。作者观察生活的视角平实却独到,诗歌语言简单却充满质朴的感情,让读者可以轻松读懂。人们可以他的诗享受到旖旎的田园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纯情淡雅。这种语言特点与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有密切关系,一种自然美会在不经意间从诗歌中流露。那种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的描述,那种完全贴近人们生活的原生态语言极易让读者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正是作者的这种“返璞归真”的语言特色决定在翻译时也要体现出那种自然的原汁原味。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华美的辞藻更是数不胜数,如果选择隽永秀丽的文字来翻译弗罗斯特的诗歌,由中国人读起来会十分顺畅,但是却无法充分体现出诗歌作者原本想表达的平实的意境。因此,只有考虑到翻译的最终目的才能选择的策略进行翻译,用同样朴实的语言表达译文,让目的语读者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解作者最初的意图和目的,进而深层次体会作者运用这些语言的真实理由,从而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弗罗斯特诗歌翻译
1 诗歌翻译应符合目的语文体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