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0623 浏览:14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内容摘要: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会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传统的“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并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锐性的尝试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关键词:文化意识 翻译教学 母语文化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传统的翻译观将翻译局限于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忽视了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本质。Juri Loman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的视角,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避开翻译信息的走失,确保译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毕竟所翻译的内容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很复杂,主要包含群体成员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蕴含在语言层面的小文化,即一些词语、惯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而这些可译的。良好的双语(母语和第二外语)文化修养和综合知识功底会帮助译出好的作品。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清晰明了。因此,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正是凉风习习,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南北半球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在中国,河水东南流,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入大海,那么汉诗“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英译就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对“西北流”可以做变通处理,译为“backwards”就解决了双方的理解难题了。
  

2.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佛法无边”、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Judas’ kiss”(死亡之吻)。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龙”的文化内涵上,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而现今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圣经》当中,龙(the Great Dragon)代表了黑暗势力,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出于跨文化交际的,把“龙”译为“Loog”而非“dragon”。同样,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蔻、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了“芳”、“黛”、“雅”、“姿”等汉字,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文化意识对翻译教学的启迪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对于翻译教学而言,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因此,文化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有的地位。
  

1.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学的语言。”母语的作用已经外语界的共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安全感,并大大提高他们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从某种上说,对于真正好的翻译,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语言更为。
  

2.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化知识,而没有饱含热情地主动涉猎一些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典故传奇等方面的信息,结果就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而学生也只有在进行翻译演练的时候才意识到捉襟见肘的事实。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翻译素材,激发学生对未知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热情,再辅以必要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教师应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扩大文化信息的涉猎面,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3.改善翻译教学模式。

  转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局面,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新闻报道、电影、音乐等音像资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把西方国家的生动文化带入教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增进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作用于实际的翻译学习中,实现语言间的顺畅转换。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2]梅忠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J].江西教育科研. 200

6.(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4]肖淑云.外语文化教学中要母语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

7.(5)

  ※ 本文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科英语专业过程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2-QN-115)资助。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