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下,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6914 浏览:19273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05
摘 要:经济全球化,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理由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的途径,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化竞争加剧对高职外语(以英语为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 新趋势 高职外语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 万。面对如此庞大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任务。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努力提升学生怎么写作社会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区域经济属于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在经济发展方面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政策等的开发利用状况,即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在沿海核心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将提升的同时,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形成京津中心城市优势互补、五大板块竞相崛起的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优势: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港口众多、商务金融环境优渥,如今产业结构调整凸显新优势,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对外开放和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地位。
  

二、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前状况。

  目前,高职外语教育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过分强调过级率,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材的选择上也“一刀切”的理由,教材不能够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只注重外语基础知识,忽略了相关的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培训,学生只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因此,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明白计算机术语,机械类毕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说明的现象,使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很好地了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1、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2、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三、培养怎么写作环渤海区域经济的高职外语人才新模式
  高职外语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理论、语言与实务为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集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专业外语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我国商贸领域所需的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传授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院校,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不断改善教学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重建课程体系

  高职外语教学的特点,高职外语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能以外语为工具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并能以外语为听说手段顺利完成业务交际基本任务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情况的分析,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重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应坚持实用性和性,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整合,删除内容空泛的课程,代之以实用性和性强的课程,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有机体系,从而解决夯实拓宽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与教学学时相对不足的矛盾。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有区别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与企业、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计划,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所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应以“怎么写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2、创设环境,实现“仿真”教学

  高职外语教学要建立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策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环境,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直观地学习专业原理,使抽象的原则变得具体化,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组织模拟社交活动的场景和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社交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的一环。
  

3、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特色和水平。近年来招生的不断扩大,高职外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比严重不足的现象。据调查,河北省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89。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人才引进、聘用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注意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理由展开的,高职教育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面对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速,环渤海地区崛起,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实施,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和唐山曹妃甸经济开发区加紧建设的难得历史机遇。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广阔的就业空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铺造了光明的前景。以怎么写作求市场,以改革谋发展,以建设河北一流综合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以推动河北经济建设为宗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深思[J].职业技术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