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6310 浏览:120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摘要:本文依据交际教学法理论,从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容、策略、课堂设计等角度阐述了传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一些理由,并且这些理由,根据交际教学法理论提出了一些倡议和策略来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升口语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口语教学;交际能力
  1672-1578(2013)11-0010-01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交际只能在使用者对非语言提示、动机、社会文化角色等相关要素都具有相同的理解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包含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要使用某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者具备两类知识:一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方面的知识;二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非语言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由此可见,第二语言习得者不仅要对所学外语实际知识掌握好,同时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要了解,只有这样二语习得者在与母语者交际过程中才能相互理解。
  

1.现今大学外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理由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是以语法授课为主要内容,对于词汇的讲解比较详细,但缺乏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口语课所培养的不是单纯的口语能力,而是"交际能力"。因此,口语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景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交际法要求教师在教生词时要它的运用。教师要教给学生相当数量的认知词汇和应用词汇以保证学生能够参加交际活动对词汇要做到,认识和了解语境内外词汇的含义,自然并且贴切的运用到情景当中。只有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用这个生词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上,课堂组织形式是是单向传导式,缺乏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充分调用学生已经输入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环节,仍然背离《大纲》(修订本)确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课堂设计中,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的交际体验因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可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考虑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敏感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口语实践中。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达到外语教学目的或对课堂的设计缺乏生动性和有效性。
  

2.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为交际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能辨别和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语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交际者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及在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其后,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交际能力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使其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更具有指导。交际能力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学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知识和听、说、读、写技巧;(2) 社会语言学能力,指交际者对交际所发生的社会语境的理解,包括功能、意念、场合、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行为语言、语体等;(3) 话语能力,即能连贯地表达;(4) 交际策略能力,包括解释、迁回、改正、、犹豫、回避、猜测、语体转换等语言交际中的策略。
  

3.口语教学过程中把握的要点

  3.1 激发学生内在的交际动机。教师要做的是尽量创造一个的语言环境。在选材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和素材,使学生觉得确实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所选材料是他们能理解、并且有信心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材料。教师要把口语课堂营造成一个和谐、宽松、合作的交流场所,尤其是对那些紧张、不活跃的学生,要主动热情地与他们交流,他们开口说话;另外要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学生觉得太难而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让学生觉得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各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小组活动、搭档活动、角色扮演、讨论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从中获得收益。
  3.2 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应有上下文作为交际的基本前提,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语言环境,组织的谈话内容。具体到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晰地表达思想外达意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与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如何得体地与操母语者进行跨文化交际懂得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得体。课堂教学交际化就是使学习者在参与各种交际活动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吸收语言知识。因此,口语课上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信息,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及表达方式,给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开阔其眼界,丰富其视野,启发其思维。
  此外第二语言习语者还应掌握一定的语用规则知道哪些话在使用中的频率很高而且容易被他人所接受,知道有些话从语法上讲是允许的但在现实生活交际中使用却是不可行的。只有这样第二语言习得者才能避开在交际中由于这些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误解乃至跨文化交际失败如可能,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开口讲话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3 教师应始终把培养学生明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开口讲英语的目的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盲目求快,要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停顿,应在清晰达意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对会话流畅的要求。教师还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留心关注学生的情况,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及时地在知识上和心理上帮助、支持学生;同时亲自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理由,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既要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同时又要训练其流畅地用英语表达思想。传统的口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有时为了某个单词句子结构的准确,教师频繁地打断学生,为其纠正错误。这样不但影响了交际的流利性,而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一种挫伤。心理学认为,话语交际的成功与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说话者对自己有信心,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则可以极大地发挥大脑的潜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对话者的话语,进行逻辑思维,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频繁的纠错会使学生产生害怕出错的心理,不敢开口,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尽量不要打断,纠正其错误,而应采取口语练习活动后纠错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全班同学都从对错误的讲评中提高,又能打消发言者害怕出丑的顾虑。另外在纠错之前,最好能对学生的活动多多表扬,帮助其树立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自信心。
  3.4 教师要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的语言结构知识。在学生开口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在会话中使用,从而使学生感到口语课学会了新的句型结构,有所收获。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功能句型强化训练,即在话题已确定的情况下,选择的句型,让学生在口语练习时,逐渐熟悉和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为真正的交际做准备。
  言之,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处在量变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中文本)[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俞约法,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学和外语教学[A],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77-279。
  [3] Stewart, S. Language and Culture [J].U Language Quarterly. 1982, Vol.20, No. 7-10.
  [4] Vivian Cook,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2000。
  [5] 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J]南京:外语研究,2003。
  作者简介:
  田和军(1982-)男,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第一教研室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