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文化类公共选修课考评形式与方法的与实践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3278 浏览:5066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大学外语文化类公共选修课是推动学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因此近年来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的。但是,外语文化类公选课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各门课程的考评方式基本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对构建课程模块规范性考评方式的研究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依据语言测试和评估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和大学外语文化类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尝试在课程群模块框架下,进行相对统一、规范的考评体系的设计和实践,逐步形成模块内各门课程可借鉴和使用、较为完善的外语文化类公选课考试模式和评价机制。
  文化类公共选修课课程考评多元化评价非测试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一、研究背景

  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大学生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外语教学的关注点逐渐转向提高阶段的各类后续选修课程。各高校都开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共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兴趣的学生要求。其中大学外语文化类的课程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外语文化类选修课模块内目前包括10门课程,包括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欧洲文化入门、美国历史与文化、西方生态文学与文化、外国影视欣赏、英语现代生活、中日文化比较、日语国家概况和英语话中华系之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外语文化类选修课程占外语学院所开设的公选修程50%以上,对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考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改革经验。但是多数课程的考评还是以终结性考试为主要形式,对于形成性评价尚未形成较为规范和相对统一的模式。这种随意随机性的考查方式不仅影响到评价的公平性还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开展了大学外语文化类公共选修课考评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形成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的外语文化类公选课考试模式。
  

二、理论研究

  

1.课程考评的定义

  课程考评指的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后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估。对于课程评估,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表达,如“评估、考试、测试、评价考核”。英语testing表示考试、考核和测试,assesent和evaluation表示评估和评价。“‘evaluation’常用于教学项目或课程的评价,而‘assesent’可泛指包含判断和决策在内的课堂和教学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金艳2010:69)。Black and Wiliam (1998) 把assesent定义为 “include all activitie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take to get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diagnostically to al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它包括teacher observation, 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 including homework and tests(Boston, Carol)。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外语课程考评中测试(testing)仍然是主要的评估手段。这种单一的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策略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管,不仅会影响考评的效度和信度,而且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过度追求学习结果。因此,在这里使用“考评”就是想表示它应该涵盖以测试为手段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考核和学习者过程学习的形成性评估两方面的内容。
  

2.课程考评的方式

  一门课程的考核最简单的策略就是一张试卷,这也是目前课程考核的常用手段。而试卷的效度和信度深度研究,只有严密科学有效的试卷才能真正达到考试的目的。但是考试测试不只是,也不应该是课程考评唯一一种手段。
  课程考评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对学习(效果)的评价(assesent of learning)、强调学习过程的目标性评价(assesent as learning)和推动学习(效果)的评价(assesent for learning)。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在学习结束后采取测试来对学习效果的终结性检验,一般是以分数和等级来界定的;而assesent as learning应该是目标的边学边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自评或互评,不断改善和提高学习的评价手段。“评价的内容和策略本身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提高认识、调整节奏、改善策略”。最后一种是“促学评价”,即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手段地跟踪、监测和评价后进行的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ent)(Wikipedia)。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善教学管理、包装教学质量的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ent)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ent)的概念是由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 Screven)提出的。Black & Wiliam (1998)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他们把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ent) 定义为“the bidirectional proces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to enhance,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the learning.”(Black & Wiliam, 1998a)。它涵盖“all those activities undertaken by teachers and/or students, which provide information to be used as feedback to modify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Black & Wiliamdefine. 1998-54)。 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ent)是“the type of evaluation used at the end of a term, course, or program for purposes of grading, certification, evaluation of progress, or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urriculum, course of study, or educational plan”(Cary E. Jenkins.2010;Bloom, Hasting, & Madaus, 1971, p.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