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写作模块教学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网站原创
点赞:8053
浏览:32587
最后更新时间:2024-12-13
【摘要】中学生的英文短文写作大概可以小结为以下几个层次:漂漂亮亮,清清楚楚,马马虎虎,乱七八糟。如何在英语短文写作上取得突破,力争达到一个漂亮完美的写作模式,获取成功,笔者从语言迁移,相似度检测语错误等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教学一线的同仁探讨。
【关键词】英语写作策略迁移相似度检测语
(2)汉字与生词:从字面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词汇和联想词汇。英语的理性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学习词根、词缀,避开死记硬背,扩大词汇量,进而推动正迁移。
(3)语法规则: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基本完全等同于英语句中的“S+V+O+A+A+C”,只不过英语句子中常常出现后置定语,状语后置现象,学生如果掌握这一规律呢,自然就会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短文来。如:我非常喜欢你。对应的英语句子为“I like you very much.” 而“I very like you .”就不是一个地道的翻译句子。
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讲解。其次,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开负迁移的产生。
(2)文化方面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因其不涉及隐私,中国人见面常谈生活细节,比如“去干什么呀?”等,可是许多中国人将汉语习惯也迁移到英语中,碰到英美人士也套用“Where are you going?”自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了。语言是文化的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真正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自如地写出标准的英语句子和英语短文来。
二、运用相似度检测语理论,避开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相似度检测语检测说(interlingua)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相似度检测语》中提出的相似度检测语检测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检测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相似度检测语理论(Interlingua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相似度检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相似度检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实验的策略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相似度检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相似度检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犯错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开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可以推动学生的相似度检测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刘爽. 相似度检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理由 [J]. 外语教学,2003,(1).
[2]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3]Cook, Vivia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P: OUP, 1999.
【关键词】英语写作策略迁移相似度检测语
一、运用语言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关于迁移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迁移能力(traner)的外在表现。母语对英语能够起推动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理由。同时,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2. 语言正迁移
(1)读法与写法: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策略中的声母和韵母规则,英语中有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元音、辅音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能拼读出来,按基本规律就可以拼写出来。(2)汉字与生词:从字面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词汇和联想词汇。英语的理性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学习词根、词缀,避开死记硬背,扩大词汇量,进而推动正迁移。
(3)语法规则: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基本完全等同于英语句中的“S+V+O+A+A+C”,只不过英语句子中常常出现后置定语,状语后置现象,学生如果掌握这一规律呢,自然就会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短文来。如:我非常喜欢你。对应的英语句子为“I like you very much.” 而“I very like you .”就不是一个地道的翻译句子。
3. 避开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1)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 like English”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手段。汉语语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能不如汉语那么,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和关系副词(when, 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 is necessary 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 is my father used to study. This is the place my father used to study.写句子是,先找出英汉完全一致的主谓宾,再处理其他成分,养成这个习惯,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开错误,写出漂亮地道的英语来。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讲解。其次,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开负迁移的产生。
(2)文化方面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因其不涉及隐私,中国人见面常谈生活细节,比如“去干什么呀?”等,可是许多中国人将汉语习惯也迁移到英语中,碰到英美人士也套用“Where are you going?”自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了。语言是文化的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真正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自如地写出标准的英语句子和英语短文来。
二、运用相似度检测语理论,避开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相似度检测语检测说(interlingua)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相似度检测语》中提出的相似度检测语检测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检测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相似度检测语理论(Interlingua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相似度检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相似度检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实验的策略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相似度检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相似度检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犯错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开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可以推动学生的相似度检测语发展。
三、小结
中学生容易在词汇选择,句子语序,篇章逻辑等几个发面出现错误。全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避开彼此的干扰。大量阅读,提高英语语感。包括阅读英文报刊,收听英语广播,观赏英文电影,听唱英文歌曲等策略。写作过程中注意连接的技巧。相似度检测语,母语及其深思方式对英语的学习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辨别两种语言的特色及其显著差异,争取吸取各个语言的特长,互补互益,达到一个完美的写作水平。参考文献
[1]刘利民,刘爽. 相似度检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理由 [J]. 外语教学,2003,(1).
[2]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3]Cook, Vivia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P: OUP, 1999.